刘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2)

刘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2)

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大基本点:一、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二、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充分发扬现代市场经济的优点,又致力于克服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缺点和不足。从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突飞猛进而又艰难曲折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准则可以概括如下:

1、社会需求。与小农经济生产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同,社会化大生产的市场经济是为社会需求而生产的。不同社会层次、民族、地区特点乃至个性化等万千变化和日益提高的需求,只有靠数以百万计的大小企业分工协作、应市变化来满足。社会需求一个最重要的内涵是它有无限的科学容量,能比“十所大学更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最先进的“第一生产力”,从而才有可能从品种上、质量上、数量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于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不至于是一个理想的口号,而成为社会机制和现实。

2、等价交换。满足社会需求的方法不是依靠封建特权或资本主义金钱万能,或者计划经济依靠行政权力的“国家分配”,市场经济铁的原则是等价交换,并通过双方自愿平等的“契约”来确认。工业社会中“工农业剪刀差”,科业社会的“科学技术含量”和“知识产权”,都体现了这种等价要求,推动着社会进步。这是人类迄今最公平的交换,也是社会主义倡导社会公正的经济基础。

3、自由竞争。市场交换必须充分自由的才能实现等价。充分的自由交换必然导致激烈竞争,竞争给满足社会需求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动力,不仅是数量需求,更重要的是质量保证、品种的改进与创新。这样,交换的自由竞争外延成资源竞争、扩展市场竞争等,直到全球化;内深至科技竞争、人才竞争等等,从而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科技和教育发展的局面、态势和无限前景。

4、法治公正。既要等价交换的公平,又要充分的自由竞争,就必须依靠法律保证交换中的诚信和公正,防止和制止一切政治的和裙带的特权、自私贪婪等人性弱点破坏社会公正的非正常(恶性)竞争。所以,市场经济必须是法治经济。没有缜密强大的经济法律和铁拳执法,就没有市场经济。

5、宏观调控。市场巨大而复杂,虽然市场通过利润法则有某种自我纠正的巨大能力,但也不是无限万能的。因此,社会和国家应该有防范和纠正机制,这就是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既是以市场充满活力的存在为前提,又是以市场更健康更有活力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宏观调控首先是信息调控(官方的、同业协会的、民间的信息收集、研究和公布),然后是经济调控(税收、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政策法律调控,最后是必要的行政干预。必要的行政干预只是在必要时的最后手段,同时行政干预也只是有限的必要程度,并在干预效能实现后及时取消。因此,市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宏观调控也是无时无刻不在微调之中。

6、优胜劣汰。等价交换、自由竞争等市场基本准则实施后,一个最重要的后果是优胜劣汰。必须用法律确保它存在的合法性。不优胜劣汰,前面市场经济的所有基本准则都将遭到致命性的破坏,市场经济也就化为乌有了。有了这一条准则,才能保证优质产业、优质企业、优质人才得到最有效的生存空间与持续发展,生产方式才能不断向先进、高级转换,才有可持续的永远充满活力和不断进步的市场经济。

7、化劣为优。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充分关注的问题。被淘汰的劣质产业和劣质企业的可利用资源应该得到合理安排,使其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充分利用,不致浪费社会资源。企业兼并和拍卖都是一种可能的选择。被淘汰下来的人员不是劣等人,只是表明他们在这一轮竞争中被淘汰下来。为了社会和谐应该给予他们必要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保障,但同时给予激励他们重新奋斗的思想教育和舆论压力。更重要的,社会和政府应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免费技能培训和品德教育,以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从而投身到下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去取得优胜。如此一轮一轮动态地化劣为优,必将大大提高社会的人力资源素质,保证市场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

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七大运行基本准则。物质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要求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和道德是什么呢?是自由、竞争、创新、法治、公正、诚信、互助、学习、崇尚科学、崇尚成功以至民主、人权、稳定等等,这是一个崭新的新文化、新道德、新社会秩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必将造就高度有序又有无限活力的和谐社会。“自私自利”、“拜金主义”等是旧社会、旧制度的余毒,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关,相反会严重败坏和损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活力。

正确认识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实内涵、运行基本准则及相应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就可以清除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小生产意识对市场经济的误解歪曲与对抗,也可克服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为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各类改革提供正确方向和强大动力。

正确认识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实内涵、运行基本准则及相应的文化和价值观,就可以发现它内在地包含了科技创新和生产(发展)方式转换的动力和机制。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体制或靠政府倡导与主导都是无法完成科技创新和生产(发展)方式转换这个历史使命的。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发达国家从不提什么科技创新和生产(发展)方式转换的口号,却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下,企业积极地、悄悄而不断地实现了。只要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伟大的科技创新和生产(发展)方式转换,必将在当代中国实现!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