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热点:三公消费

申论热点:三公消费

【背景链接】

因公出国(境)、公车购置与运行、公务接待所产生的消费合称“三公消费”,其中的公款出国(境)旅游、超标购置公车与公车私用、公款大吃大喝等行为长期以来饱受社会舆论诟病。三公消费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012年3月以来,媒体从业者廖红波为申请“三公经费"信息公开,起诉多个镇政府,但至今仅有3个镇政府较为完整地提供了相关信息。廖红波称,有官员拒绝公开三公经费,称他在给政府找麻烦,“如果老百姓都来问东问西,政府啥事儿都干不成了”。

【原因分析】

一是基层群众不懂得行使监督权。这在很大程度上“宠坏”了相关政府不愿意接受 “三公经费公开”的监督,并理直气壮的声称是“给政府找麻烦”;

二是法律法规不健全。关于三公经费的预、决算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客观上为“三公经费”的不公开制造了大环境;

三是乡镇等基层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由于财务制度的不健全,致使包括“三公经费”的资金使用管理和记录不科学、不规范,超支太多,不敢公开;

四是问责力度不到位。正是因为三公经费不公开少有问责,公开了是自找麻烦,当事官员自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才致使三公经费的公开一拖再拖。

【对策措施】

基层政府“三公经费”公开需要来自公众监督的压力,需要完善后续跟进制度。同时当然要重视行政机构内部由上而下的压力和上级部门的示范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反应。

一是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要树立“纳税人”意识。所谓“纳税人”意识,就是一定要清楚,国家和政府的运转是靠纳税人的钱来维系的,税收是国家财政之基。我们经常说“百姓是衣食父母”,就是这个道理。既然纳税人出了钱,当然就有权利知晓这些钱是如何消费的。有了“纳税人”意识,官员们就应该摒弃“官本位”思想和特权观念,勇于放弃“既得利益”,而“既得利益”应该是“三公消费”制度改革的最大障碍。

二是加强法制教育。促成像廖红波这样的权力斗士越来越多,通过他们的努力实践,带动起更多的基层群众产生监督政府公开三公经费的意识,提高他们监督能力,以社会监督倒逼政府部门及早全面公开“三公经费”。

三是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大。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执行,让那些不公开“三公经费”的政府的违法成本大幅度提升,使他们产生“我要公开”的主动意识和主动作为。

四是地方政府的持久贯彻落实。地方政府必须扫清财务管理不规范障碍,脚踏实地、真心实意、一以贯之的抓好“三公经费”公开的落实工作。唯有政府的有力贯彻,才能使其他各方的努力变成推动“三公经费”公开的有力推手,真正促进“三公经费”的合理化、最小化。

五是要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财政支出的“总闸门”。把好预算这道关,就等于控制了财政支出 的“水龙头”。加强预算管理,把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从源头上减少或者说杜绝“三公经费”的不合理消费,将政府的所有消费均置于“阳光照射”之下。另外,要强调预算的刚性约束作用,非经严格的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改变预算。

六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督促基层政府如实申报的制度,保证公开结果的真实性。对未作申报、故意作不准确申报、其他罪状三方面加大处罚力度。建立积极的监督监察制度。纪检监察机关要主动出击,对廉政风险高的岗位进行重点排查,积极、主动的发现问题、追查问题。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