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平稳,经济增速保持在年初预期目标区间内,但在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和作用下,经济增速继续回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比去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增长8.1%,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二季度增长7.6%,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特别是二季度已是自去年以来连续第6个季度增速回落,且经济增速在时隔三年后又一次跌破8%,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和担忧。如何看待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当前形势下如何实现稳增长,如何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和控物价的关系,这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经济下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轮经济下行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需收缩,也有内需增长放缓;既有周期性调整,也有结构性因素;既有短期需求波动,也有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
首先,外需收缩与内需增长放缓的相互叠加。外需收缩主要是欧债危机持续发酵,拖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对我国的出口影响较大,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出口增长9.2%,而前5个月我国对欧盟出口总额下降0.8%,其中对德国、法国、意大利出口分别下降3.4%、3%和25.1%。同时,投资和消费需求也有放缓。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特别是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增幅回落幅度较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
其次,周期性因素与结构性因素的相互交织。金融危机加大经济周期性波动幅度,并使经济下行周期进一步拉长。结构性因素主要是我国内需外需不平衡和投资消费不协调,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依赖程度较高,投资扩张形成的过剩产能通过出口释放,当外部环境变化和外部需求收缩时,出口往往首当其冲,出口下降反过来又会影响投资,从而拖累经济增长。
再者,短期需求波动和中长期潜在增长率下降相互作用。从短期需求波动看,一方面,去年美欧两大债务危机严重挫伤世界经济复苏苗头,造成外部需求收缩;另一方面,去年为抑制通胀采取了一系列主动调控措施,收紧货币和信贷规模,也会带来短期需求变化。从中长期潜在增长率看,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引发宏观经济变量调整,储蓄率趋于下降,劳动力供需条件发生变化,加之能源和土地供给的外部约束加剧,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
综上所述,对经济下行压力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同于以往的经济下行主要是受经济周期性调整和短期需求收缩的影响,这一轮经济增速放缓已隐含着结构性因素和潜在增长率变化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后,已很难再保持两位数增长,而由潜在增长率下降引发的增速放缓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应该适应潜在增长率下降带来的增速变化。事实上,我国季度增长率的调整并不是金融危机后才发生的,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季度增长率就逐季放缓,2008年第四季度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季度增长率回落幅度增大,2009年一季度经济增速回落到最低点,增长率仅为6.6%,以后经济增速强劲反弹,这主要是经济刺激计划的外部推动,在能量逐步释放后,经济增速自然会重新回落。
第二,当前我国经济增速回落主要是基于纵向比较,若与世界主要经济体横向比较,今年第一季度“金砖四国”中印度增长5.3%,俄罗斯增长4.9%,巴西增长0.8%,而发达经济体中的美国增速为1.9%,欧洲为-0.3%,在全球各国经济都在减速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也难以独善其身,增速适度回落也是正常的。事实上,我国经济回落幅度要明显小于其他主要经济体,这也表明宏观调控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三,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风险总体是可控的。世界经济形势尚未显现2009年那样的严峻态势,欧元区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经济陷入轻度衰退,但美国、日本经济有缓和迹象。从国内看,宏观政策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预调微调,在稳投资方面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再加上民间投资增长较快,投资增速有望逐步趋稳,消费需求受经济周期影响相对较小,有望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通胀压力减弱,使宏观政策预调微调空间增大。我们既要有忧患意识,也要增强信心。
第四,既要看到经济下行压力,更要看到潜在增长动力。我国投资空间依然较大,消费潜力正在释放,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空间较大,加之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特征,经济增长回旋空间较大,这些都可以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