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修泽: 包容性体制创新论(3)

常修泽: 包容性体制创新论(3)

年份[]  台湾GDP[]  大陆GDP [] 比率(%) 1978[] 275.8[] 1473.2[] 5.3 1988[] 1252.9[] 3071.7[] 2.5 1992[] 2101.7[] 4181.8[] 2.0 2000[] 2929.0[] 11984.8[] 4.1 2008[] 4026.2[] 43960.0[] 10.9 2010[] 4304.5[] 60093.8[] 14.0

表21978—2010年两岸人均GDP增长表(单位:美元 )

年份[]  台湾人均GDP[] 大陆人均GDP[] 比率(%) 1978[] 1604[] 153[] 10.5 1988[] 6513[] 277[] 23.5 1992[] 10822[] 357[] 30.3 2000[] 14721[] 946[] 15.6 2008[] 17542[] 3310[] 5.3 2010[] 18303[] 4283[] 4.3 者之所以提出这一建议,正是基于“包容性”的理论思维。笔者在此项建议中指出,“所谓的‘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应该包括两岸关系的变化,包括(2010年——引者注)9月12日ECFA生效之后,两岸经济关系进入新阶段的变化。而对于‘各族人民过更好生活新期待’也应包括两岸人民过更好生活的共同期待”。①

要真正实现两岸民众共同认可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或类似的“合赢天下”的“大屋顶”构想,可能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期的探索过程。大体要经过五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签订ECFA;第二个里程碑是签订两岸和平框架协议;第三个里程碑是建立中华文化认同纽带(两岸心连心),基本形成两岸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第四个里程碑是在社会管理领域形成共同的治理框架(包括在部分地区实行两岸共同治理);第五个里程碑是实现两岸“整体架构的整合”。以上“路线图”涉及经济、军事、文化价值、社会、政治等领域,是一个系统工程。现在,第一个里程碑已经跨越,下一步应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推进,以更加“包容性”的思维,增强两岸关系发展的经济、文化、民意和政治基础,最终构建“合赢天下”的“大屋顶”,为两岸一体建立持久可靠的制度保障。

①笔者的这一建议在台湾《旺报》(20101008)、台海网(20101008)和中国改革论坛网(20101009)上都有过报道。

②亨廷顿 (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1927—2008)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 20世纪80 年代后相继出版了《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著作。

③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的12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提出了一个所谓适用于大多数文明及其成长、演变的模式。

④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Arnold Gottfried Spengler,1880—1936),德国著名历史哲学家,1918年出版《西方的没落》,曾在欧洲引起震动。

⑤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结构主义人类学创始人。 (三)融合西方和东方文明的精华,在多元文明交融的基础上,构建当代“新普世文明”的“大屋顶”

“包容性体制创新”的更高诉求,是世界层面的文明交融问题。这不论是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说,还是对发达国家来说,都应该有此广阔的胸襟和宏观视野。当今世界文明隔阂乃至冲突的严酷现实,不得不使人思考人类文明所面临的挑战。正是由此出发,引发了我考虑已久的关于由文明隔阂走向多元基础上的文明交融的构想。

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初期,西方出现了一系列探讨文明的著作和相关理论,如亨廷顿的“冲突论”,②汤因比的“成长论”,③斯宾格勒的“活力论”,④列维斯特劳斯的“均衡论”⑤等等。在东方,自古以来,更有一批代表中华文明的著作和相关理论,如老子的“道德论”、孔子的“仁和论”等等;还有代表伊斯兰文明的著作和相关理论,如“信仰论”和“两世论”等等。至于21世纪人类文明的走势如何,随着东西方文明在实践进程中的演变以及某些理论的发展,还会发生新的变化。

这里面有一个有争议的敏感问题,即关于人类普世价值的问题。在国内讨论当中存在着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否认人类的普世价值,甚至对普世价值这个命题予以批判;第二种观点是简单地、直接地把西方文明等同于人类共同文明的全部;还有一些其他观点。

笔者的观点是:第一,如果不是从绝对意义而是从相对性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的共同文明或普世价值是存在的。如中国古典哲学讲的“天人合一”、“和为贵”等等,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不就是带有普遍性的价值吗?这种普遍必然性的价值,不仅适用于少数人群,而且应适用于所有的人群,谁能否认这一点呢?对此不能持虚无主义态度,更不应粗暴批判;第二,人类的普世价值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西方文明。我认为,人类普世文明应等于西方发达国家文明中的精华,加上发展中国家即东方文明的精华,两者结合起来才可能等于人类的共同文明。

看看当代世界的现实就会知道,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两大浪潮,正在使多样化价值理念之间发生频繁的交集、碰撞和融合,从而推动共同的价值得以不断充实、重构和完善。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大胆学习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对中国来说,不学习和吸取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就谈不上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这个命题,就是在尊重与保持人类文明多样性的框架内,如何从多样性文明中提炼出各文明的精华,整合成“新普世文明”。我把这个命题的解称之为“文明融合论”。构建当代“新普世文明”的“大屋顶”,丰富人类的共同价值宝库,这是“包容性体制创新”的高境界诉求。

三、“包容性体制创新”第一诉求的实施:四大制度支柱

上一节提出了“包容性体制创新”的框架,本节着重就“包容性体制创新”的实施进行探讨。限于篇幅,仅就第一“大屋顶”的实施提出四大制度支柱。

(一)产权体制创新:包容“国有”与“民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框架。经过33年的改革,中国的产权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国有”与“非国有”指标对比来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的数据,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为592 882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总计为247 759.86亿元,占41.8%,“国有”与“非公有”的比例为4∶6。但是,在“国有”与“非公有”之间,还有一块“非国、非私”的集体所有制或各种“非国控股也非私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笔者曾作过一个典型调查,中石油公司“辽河油田多种经营处”下,就有25家“非国、非私”的内部职工持股的集体所有制公司,其资产总额为154亿元,从业人员有17 591人,2011年销售收入为144亿元。从全国范围看,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若减去这块“非国、非私”的集体所有制或各种“非国控股也非私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非公有”成分占多少比重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中,私营、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工业企业资产合计为265 420亿元,占44.8%。[9]可见,若以“国有”与“非国有”划分,比例为4∶6,若以“公有”与“非公有”划分,比例大体为5.5∶4.5(这是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的划分,不是全部资产,也不是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结构)。

需要指出的是,在目前的投融资体制下,工业部门相对于高端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垄断性部门而言,其市场准入的门槛是比较低的,非国有资本进入是比较充分的。这就意味着,对于某些垄断性的服务业而言,“国有”与“非国有”的比例不止是4∶6的水平,应该会更高。下面一组关于银行业股权结构的数据就充分证明了这一判断:截至2010年底,在全部银行业股权结构中,国家股占比53.85%,国有法人股占比6.81%,非国有股占比39.34%。其中,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股权结构中,国家股占比68.19%,国有法人股占比1.36%,非国有股占比30.45%。由此看来,银行系统国有性质与非国有性质的股权比大体为6∶4或7∶3的水平。

中国改革中强调两个基本点:一是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在国有经济内部,塑造开放的产权结构,使国有资本能够有进有退,合理流动;二是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个体私营经济与时俱进,转型升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其实质就是谋求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里讲的共同发展,既包括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公有资本和各类非公有资本并行不悖的发展(“平行——板块式”发展),也包括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公有资本和各类非公有资本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发展,形成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经济融合体(“渗透——胶体式”发展),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新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格局。发展这种混合所有制格局正是笔者在基础经济制度层面所寻求的包容性。这应该是现阶段的基本经济纲领。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国有与民营经济的包容性发展,哪些方面包容得还不够,请看表3:中国垄断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表。 表3中国垄断性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表(2010)(单位:亿元)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