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总投资额[]其 中 国有控股[] 集体控股[] 私人控股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2007[] 1536.3 (76.5%)[] 24.4(1.2%)[] 75.1(3.7%)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1915.2[] 9247.1(77.6%)[] 506.6(4.3%)[] 1731.2(14.5%) 航空运输业[] 892.5[] 816.8(91.5%)[] 16.8(1.9%)[] 4.4(0.5%) 铁路运输业[] 7622.2[] 7381.1(96.8%)[] 75.4(1%)[] 159.2(2.1%)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711.9[] 1324.9(77.4%)[] 114.6(6.7%)[] 237.5(13.9%) 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 964.2[] 568.3(58.9%)[] 28.4(2.9%)[] 279.1(28.9%) 城市公共交通业[] 2250.7[] 2133.4(94.8%)[] 59.4 (2.6%)[] 29.2 (1.3%) 从表3可见,在垄断领域主要是对民营经济包容不够。虽然中国《宪法》和党的决议都明确提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社会上存在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形成了在处理国有与非国有之间关系方面“贵国有,贱民营”的弊端。《资治通鉴》曾记载了唐太宗在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时讲过的一段名言:“自古皆贵中华(指中原),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一年)。今天,可以套用唐太宗这个句型来表述国有与民营的关系:“长期皆贵国有,贱民营,我独爱之如一。”
怎样“爱之如一”呢?实行“两平一同”。第一个“平”是“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资本(特别是银行信贷)、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等。试问,今天不同的所有制在使用生产要素上公平、平等吗?在此提供两个数据来说明,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50.9万亿元,其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贷款余额只有7.5万亿元,占14.7%,差距不小。第二个“平”是“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大家应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但起跑线公平,还要在同一个跑道上。而现在有很多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第三个是“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国有资产这块,法律的保护是较强的,但对民营资本保护得还很不够。
“两平一同”,是实行市场经济必须坚持的一条思路。这就涉及社会主义政党的执政基础问题。传统观点认为,只强调国有经济是党的执政基础,不承认民营经济也是党的执政基础之一。但是,现在问题已很尖锐:民营经济比重已经超过四成,能说这些不是社会主义政党执政的基础吗?中国1998年修订后的《宪法》上明确规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如此,就不应该用异己的眼光来看待民营经济。在此基础上,应落实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电力、电信、邮政、铁路、民航、石油、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供水、供气、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为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
(二)分配体制创新:包容“国富”与“民富”
促进社会公平分配,逐步实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是提出包容性发展的初衷和核心内容。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矛盾比较突出。多年来,经济快速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同步”。(见图1)
在国民收入内部,收入分配体制尚未理顺。两个比重,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呈下滑趋势。(见图2、图3)
利益分配格局涉及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各方面对此都颇为关注。针对这一问题,应明确提出包容“国富”与“民富”,推进分配改革。具体来说,就是要实现由“国富”到“国民共富”的转型,尤其是,在“民富一时相对短腿”的情况下,应强调“民富优先”。一方面,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两个同步”;另一方面,在社会各群体之间,通过“提低、调高、扩中(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达到总人口的60%以上)”以及采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措施,使穷者不能再穷,富者可以合法致富并予以调节,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图1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指数对比图(%)
图2国民收入内部居民部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所占比重变动图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提供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2008)计算。图3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对比图(%)
(三)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包容“天”、“地”与“人”
包容性创新,不仅应近忧当前,而且更要远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是一个包括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天”)、人的生存发展资源(“地”)和人的生存发展自身(“人”)在内的完整体系。从宏观层面审视,它蕴含着多维产权关系:环境产权、资源产权、人力产权。
当前人类正面临着环境问题(“天”)和资源问题(“地”)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在一些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由诸如“低劳动力成本”等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在触及人类尊严和幸福的底线。“天”、“地”、“人”三界所出现的诸种新情况、新矛盾,向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课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