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以有四条路线,即:技术创新路线、结构调整路线、政府规制路线、产权运作路线。在上述四条路线中, 技术、结构、规制路线相对成熟、清晰,唯独产权路线相对陌生、薄弱,某些领域甚至处在混沌状态。有鉴于此,笔者在《广义产权论》一书中曾提出了包括“横向广领域”在内的“广义产权”理论。[10]所谓“横向广领域”,广到哪里?广到“天、地、人产权”:“天”——环境产权,“地”——资源产权,“人”——劳动力产权、管理产权等。下一阶段,基于公平和可持续的考虑,应围绕可持续发展体制创新主题,结合当今中国资源、环境和社会人文领域的新情况,依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古训,构建包容“天”、“地”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新格局。
(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包容“民生”与“民主”
民生领域,主要是公共服务体制创新问题,既涉及经济,又涉及社会。目前比较突出的是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短缺。而进一步挖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以及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深层原因显然与社会领域改革滞后有直接关系,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应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体制创新。
除保障和改善民生外,“包容性体制创新”还应以民主和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这是社会管理领域的一个新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和利益格局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当前社会管理面临诸多新的课题,应围绕民主和公平正义推进社会领域体制创新,这是下一步改革的新境界、新天地。一方面,充分激发社会活力,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创造力;另一方面,顺应经济成分多元化和社会力量多元化的趋势,建立与市场化相适应的社会秩序。这当中,尤其要做到平衡和协调多元力量之间的利益关系,健全各种协调利益关系的体制机制,发挥公众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的协同作用,构建政府与社会分工协作、共同治理的制度安排。当前,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有些新的思维,例如,用对话来替代对抗,用维权来促进维稳,这是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应将社会管理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总结交流,通过创造性的工作促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最后需要指出,在实现“包容性体制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倾向:“从国际经验看,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第一,要经济市场化,但要防止‘权贵’;第二,要实现社会公正,但要防止‘民粹’。无论是‘权贵’,还是‘民粹’,对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来说,都是不利的。从拉美国家看,这两种现象是互为依存、恶性互动的:上面越‘权贵’,社会越‘民粹’;社会越‘民粹’,上面越‘权贵’,甚至可能会集权。比较而言当前主要是防止‘权贵’问题。我们必须看清这一点,保持理性认识。”[8]288
总之,中国的改革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事业走到今天,任重而道远。为凝聚社会更本质的共识,组成更宏大的改革大军,笔者主张,本着“有容乃大”的精神,胸怀更广一些,思想更超越一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