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在外部环境挤压之下,中国将面临一个“扩大内需”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其关键就在于消费需求的释放。
房地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曾经为中国过去的“黄金十年”贡献巨大,但也沉积下决策层和国人太多的纠结,在下一个十年里,它是否能够成为经济发展的良性助推剂?
毫无疑问,城镇化将成为新十年决策层拉动内需的主轴之一,与此同时,房地产业将迎来更为理性的发展机遇。
但是,如何保证城镇化的有序推进,而不会成为乱哄哄的“城镇化运动”?如何保证房地产业不会成为少数利益集团致富的加速器?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向“人的城镇化”转型。要换一个思路看待房地产调控,并从推进新型城镇化角度入手,解决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问题。
得失“上半场”
毫无疑问,城镇化是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持久动力和最大的潜在内需。通过推进城镇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转型的战略,已经日渐清晰。
在中国近十年年均10%经济增长率中,城镇化率贡献了3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投资需求达6.6万亿元,带动消费增加1012亿元。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也曾在多种场合强调,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未来二三十年,我国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必将持续释放巨大内需,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
然而,如果将过去的城镇化视为“上半场”,那么这半场的城镇化推进中,一些地方还没有太多的经验,在“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人口和资源过度向中心城市聚集,造成交通瘫痪、就业困难和资源匮乏。尤其是房地产泡沫化的扩大,使得房地产业一定程度上绑架了地方政府。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就认为,过去十年,中国所谓的“城市化”实际上已在全民炒房的氛围下沦为“房地产化”。在他看来,“建十套房子分给十个人,是城镇化;但只分给一个人,就是房地产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过去十年,中国的城镇化是量的扩张阶段。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1.27%。但细究数据发现,城镇户籍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却只有35%。李佐军认为,这说明过去的城镇化存在着“土地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等诸多问题。
李佐军介绍,过去我国很多地方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往往将城镇化简单地理解为城镇建设,不鼓励甚至阻碍农民进城;在推进城镇化中,还出现了不合理的以经营土地为核心内容的“经营城市”倾向;许多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缺乏特色,千城一面;城镇发展中普遍存在高消耗和高污染问题;行政区划使得城市布局不是按经济规律进行分布,形成不了合理的城镇体系。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当今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是由“量”的扩张阶段,向“质”的提升阶段深入转型。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