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南海要对南海周边索权国区别对待,才有利于分化瓦解美国操纵的多边对单边政策。对愿意维护地区稳定的国家要积极施以援手,对投机取巧者也不能手软。这样看似会打破地区稳定,给西方舆论提供把柄,仔细分析不是这样,如果任由某些投机者肆意妄为,南海秩序就无平静可言,只会促使他们更加大胆妄为,而让“愿意维护地区稳定的国家”也跃跃欲试,引起更多的抢占和掠夺。
面对南海危机要有效的控制危机的强度和范围。国家统一、主权独立、基本政治制度稳定,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决不能退让,谁也承担不起丧权辱国、投降卖国的罪名,在核心利益问题上只有坚持原则才能赢得主动。
经略南海,仍需贯彻韬光养晦的战略。要以睦邻、安邦和富邻为原则。要加强与东盟各国的政治、经济联系,增进相互之间政治互信。东盟主体与我并无矛盾,谁也不愿被排除在亚洲经济快车道之外;就是索权国的政治态度也不完全一致,多数国家在我外交努力下表示在美国介入南海事务中不站队,越南也和我国签署绝不使用武力解决南海领土主权问题的声明。历史已经证明我与东盟10+1和10+3的关系发展顺利,只要我能坚持睦邻、富邻的政策就能排除干扰,继续赢得主动。要深化与东盟在经济领域的合作、非传统领域军事安全合作、湄公河次区域安全合作,增进战略互信是完全有条件的。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给了区域经济新的活力。这是经济处于欠债状态条件下的美国所难以作到的。加强经济领域合作对我国也是十分必要的,印尼、缅甸对我能源安全通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东盟市场已经成为我与欧盟、美国后的第三大市场,在自由贸易交往中我们共同享有公平的利益,这也是东盟与我建立信任的主要原因,我们不能因为与个别国家的矛盾影响了我与东盟的共同利益和信任。我们应该努力增进双方共同利益,这不仅仅是为了消除权力不对称所带来的恐慌,还表现为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构筑利益共同体,会增强信任,增加合作,减少冲突。我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中,“富邻”的含义就是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使周边国家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加深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构建利益共同体来实现合作与和平。2001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向东盟国家让利的“早期收获”计划的施行,都反映了中国周边外交中经济先行的思想。到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相互依赖,尤其是贸易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防止中国与东盟关系出现严重的冲突和较大程度的倒退。
1995年和1996年台海危机爆发,一时间“中国威胁论”在东南亚国家掀起波澜。周边国家认为:中国的军备力量已引起了亚洲的严重不安,对中国的政治及军事态度,公开表明了各自的顾虑甚至不安。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使周边国家改变了对我国的认识,在我国的负责精神和所采取的坚持不贬值、向东盟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积极参与东盟组织的多边机制等负责任的举措,让东盟感受到中国的可信与可亲。进入21世纪,我国在经济与政治安全领域全方位推进与东盟的合作关系,东盟与中国之间的互信随着双边关系的不断提升与持续深化而稳步增强。中国威胁论被中国机会所取代,南海问题也不像10年前那样是一个地区“炸药桶”。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于2005年在谈到美国鼓吹中国威胁论而要对中国实施遏制时表示:“任何遏制中国的企图在该地区都不会有跟随者”。历史已经证明只要我坚持睦邻、富邻的政策不变,坚持把南海变成和平之海、共同发展之海政策不变,就能有效的排除外部势力的干扰。
有所作为的政策决不是忍让、包容、任人宰割,也不是共同开发被别人抡多少是多少、搁置争议更不是被别人占多少就认可多少。我们必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对强取豪夺者也绝不能手软,要在完成军事斗争准备的条件下该出手时就出手。我们已经成立了南沙市全面行使了管辖权,海监、渔政坚持正常巡逻执法,护渔、护航,安全生产得到了保障。解放军在南海地区的巡航、训练已经常态化。南海的经济开发区正在进行招标,深海钻井平台已开始作业。尽管有些国家提出了不同的争议,但并不能影响我维护南海秩序的正常进行,相反会起到正面效应,明确了我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排除了怀有野心者的妄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经济、外交的双重工作的进展,是能够消除顾虑排除干扰的。而这一切行动必须建立在我具有强大的国防后盾基础上,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依托一切都无从谈起。美国已经与菲律宾签署了在苏比克湾不定期驻扎协议,并准备在南海周边国家部署无人机和近海高速导弹护卫艇。我必须尽早的完成防范部署才能真正实现有所作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