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劳动力资源占总人口比重第一次出现下降。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
廉价劳动力一直是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一大优势。分析人士认为,劳动人口下降必将使政府更注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排名仍接近百位,中国还远远不是一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存在的问题,在这里大都能见到。如今,中国居民内部收入分配不均衡问题严重。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1年农村居民基尼系数达到0.3897,逼近0.4的警戒线,城市基尼系数为0.33。中国收入最高的群体和收入最低的群体的收入差距巨大。
丁元竹认为,还有一些难度很大的利益格局问题,需要新一届领导人来处理,除了贫富差距,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利益群体之间还存在不合理的分配方式和财富占有方式。
为解决收入分配不合理等问题,中国政府正在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舆论对政府如何调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调整高收入者的税收等高度关注。
另外,中国还面临巨大的环境资源压力。近期发生的一系列群体性事件往往跟环保问题直接相关。这跟改革开放初期有所不同。人们对十八大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寄予期望。
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已发生巨大变化。“现在利益格局更加多元,在涉及自身利益时,老百姓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丁元竹说。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说,十八大以后,政府应该加强与百姓的沟通和互动来完善社会管理。
“在国家的公共决策、服务管理方面实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使社会方方面面参与决策过程,让每个人的意见和看法对结果能够产生真正的影响。”赵成根说。
赵成根认为,提高民众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度能够有效抑制腐败,并促进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等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的解决。只有充分保障民众在社会事件中的参与度,政府才能够提升公信力,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度才会提高。
“改革开放之初,政府可以用计划的方式分配经济资源,进行社会管理。十八大以后,如何进一步用创新的方法来驾驭经济和社会,对政府提出了挑战。”丁元竹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享受了经济全球化的红利。专家认为,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与改革开放之初也已有很大不同。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把“外部环境考验”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一起,看作是影响中国发展的四大考验。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主任黄书进认为,中国在国际上遇到的各种挑战将影响到国家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战略。目前来自国际的挑战比较突出,其中包括资源战、价格定位战、知识产权战、贸易保护战以及领土争议等。
分析人士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正把战略重心转向亚太。这种转移,加上其他因素,使得目前中国与周边某些国家的利益矛盾,从过去的隐性矛盾转到显性矛盾。
秦刚认为,尽管有一些摩擦,但由于利益相互关联,大国关系是相对稳定的。中国和周边国家在利益方面也已经形成纽带和基础,相互之间的联系不会因为大国的介入而弱化或破裂。中国的发展对亚太地区和世界都有驱动作用。这样的格局为中国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丁元竹认为,只要认真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经验,把握好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把握好国家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中共十八大就将成为解决中国难题的重大关节点。
“中国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老百姓普遍对中国的经济前景和崛起怀有信心。中国积累了驾驭市场经济的经验。加上各项改革全面推进,这都有利于中国的长期稳定发展。”他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