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宁]:现在孔子学院遍布五大洲。再就是中国文化年这个活动,这几年也很成功,但是我要说的一点,最早我们不叫中国文化年,最早叫中国文化日,就那一天,然后我们叫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季,中国文化年,这说明中国文化的一种自觉、自信和自强。就是中国文化直接走出去,在和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主流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才能生存、发展、壮大,才能提升我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还会关注到在这一次十八大的报告中还有一个概念也是非常引人关注的,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报告里面也谈到了,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这里我也特别想和广大网友分析一下,观众朋友一起分享一下的是什么?就是2009年和今年郭院长分别推出两本书,第一本书叫《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野》,第二本就是最近推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沿问题研究》。所以,您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非常深的了解和认识,您能不能跟我们讲一讲,具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会有哪些表象?
[郭建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我是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但是,今天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它一定要和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学术、中国思想相结合,所以我就有一个基本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应该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实践的维度,这就是我们讲的90年的革命、建设、改革结合在一起。同时,它还应该有一个文化维度,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的思想来自于德国,它一定要和中国的文化有一个结合、磨合、融合、整合,有一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不仅有实践维度,而且有文化维度,不仅有实践意义,还有文化意义。
[郭建宁]:最关键的一点,我觉得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中找到一个结合点。这样的事例有很多,有两个事例我觉得是应该给我们的网友、给我们的观众加以介绍的。比如实事求是,大家都知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核心,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但是实事求是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东汉有一个史学家叫班固,他写了一本汉书,有一篇叫《河间献王传》,描写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刘德治学特别严谨,一丝不苟,描写他治学严谨的时候,说他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这样实事求是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后来就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郭建宁]:还有一点就是1945年,抗战即将全面胜利,这时候我们有两个前途,一个是和谈,一个是内战。我们是要和谈的,但是如果国民党要来进攻我们解放区,要来进攻延安怎么办?毛泽东在延安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他说我们的应对有三条,第一条就是老子讲的不为天下先,就是我们不打第一枪,第二条就是左传讲的退避三舍,就是你来进攻我们先让一让,但是我们还有第三条,第三条就是礼记讲的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来而不来必非礼也,也就是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大概这三条,第一我们不打第一枪,第二我们退避三舍,第三我们礼尚往来,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把整个战略应对全都分析准确和到位,这就体现了一种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结合,包括我们今天讲的以人为本,包括科学发展观讲的以人为本,包括今天和谐社会讲的以和为贵,都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我觉得我们文化强国、文化大发展、文化大繁荣最终能否完全成功,我个人觉得一个最重要的基础的核心问题可能就是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主持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通过刚才您这样一个描述我们会发现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得马克思主义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更好的融合,一个更好的契机。刚才我们也说到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确,现在我们迎来了不仅仅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网络、科技不断昌明,不断发展的一个时代。有人说21世纪是网络时代,每天我们看到都会有不计其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通过网络来进行传播。包括今天我们的直播也正在通过人民网和广大的观众和网友在进行分享。还有人有这样的一个表述,与此同时,网络时代的到来也催生了很多的新型文化,新型文化也在不断地向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发起各种各样的冲击和挑战。所以您觉得在文化繁荣发展的今天,我们怎样把握好传统文化和新型文化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一个双赢的目标呢?
[郭建宁]:这个问题也特别重要,就是处理好传统文化与新型文化的关系。我觉得把握这个问题,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怎么看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为我们现在讲网络新的形式是创新。但是怎么看传承,传承与创新的统一,我觉得我们今天讲的新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有包括我们今天讲的文化的新的业态,包括我们的网络化,他们应该是一个密切联系的关系,就是我们讲的新型文化、新文化、先进文化,它应该是和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一个内在衔接,相互贯通,有机结合,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就是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我觉得,传承是一个前提,是一个基础,就是要文化认同、文化传承。创新是一个方向,是一个生命。因为我们毕竟已经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即使是一种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我们这个时代,适应这个时代创造性的转化,特别是要适应人民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里感受,他们的文化爱好,他们的文化感觉。所以我们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首先要有传承,然后才要有创新,开放的态度、世界的眼光、平和的心态、包容的精神,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都能够取得进展。从文化传承来看,我们还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国学的功底,现在不仅是80后、90后,即使是一些中年人,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功底也都需要加强,但同时,我们还要更加强调文化创新,因为文化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比如说我们在历史上,我们有伟大的创造、发明,我们有造纸、活字印刷,但是我们今天用的更多的是互联网,所以我们不仅要有古代的造纸、活字印刷,还要有今天新的创造、新的技术、新的辉煌。
[主持人]:既要传承也要发展。还有很多人特别担心,说现在新型媒体、新型的文化方式那么多,会不会给一些传统的文化方式带来一些巨大的挑战,或者一些巨大的冲击,使得我们一些传统的传播方式、传统的文化方式带来一些负面的甚至不太好的一些影响。您会有这样的担心吗?
[郭建宁]:这个问题两面看。一方面你说的这个问题我也感觉到,确实有很大的冲击。因为无论从遍及、迅速、传播、弥漫性、扩散性、渠道来讲,新型的媒体具有很多的优势和特点。
[主持人]:包括像网络和报纸一样,很多人说网络第一时间有了新闻,可能我们就不会那么关注报纸了。
[郭建宁]:确实有挑战,挑战很大,冲击很大。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讲,它可能也会是一个机遇,挑战和机遇是同时存在的,他就是使我们传统媒体更好地策划、设计、创新,使它更加能够抓住观众和听众,总之还要不断地发展提高。
[主持人]:说到网络,我们看看现在的时间已经进入到了2012年11月份,还有一个多月2012年就会过去了,其实每年到了年末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于用一个关键词或者几个关键词盘点这一年,我想如果我们来盘点2012年的话,有一个关键词是我们一定会提到的,那就是北京精神。您觉得北京精神从文化建设的角度,也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角度,您是如何来解读北京精神的?
[郭建宁]:我觉得北京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是世界名城,是首善之区,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同时,北京又有非常久远、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北京精神就体现了我们刚才讲的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统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就是我们传统文化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北京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厚德载物的精神的一种非常好的结合,或者是当代的一种生动的体现与升华。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