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中国的反思
我迄今还记着几天前约瑟夫•奈的笑。我告诉自己,是否应该对自己对中国的乐观评价有一些反思呢?答案是肯定的,至少是以下三点:
第一,过去三四年,对中国乐观的声音与分析越来越多,对中国制度肯定性的评价也越来越多。但整体看,这不是完全来自于中国的“成功”,而是更多是来自于欧美国家的金融危机与错误。如果不比较国际,中国过去几年犯的包括经济、政治、社会、金融、投资、生态在内的发展错误,其实也很多。我们对中国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欧美国家的“衰弱”基础上。换句话说,如果这些年欧美国家还是持续上升,我们有多少人能忍受一些中国式的“愚蠢”呢?
第二,欧美国家有太多结构性的难题不解决,如老龄化、与穆斯林世界的矛盾、福利过高社会变懒、选举政治的困境等等,但我们仍需要清醒,发达国家“瘦死骆驮比马大”,两三百年来欧美国家掠夺、殖民与压迫发展中国家后积累下来的底厚底子还在,况且当下的贸易、金融、政治甚至军事、社会、价值观规则都是多年来西方主导下制定的,对新兴国家很不利,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要轻易超越,仍需要很长的时间。中国目前的目标是,首先要实现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平等。
第三,中国目前的问题也很繁重,处理好中国的事情很难,且人口基数多,资源相对贫困,社会未富先老,贫富差距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要求多元化甚至分裂化的趋势也很明显,生态承受力几近超负荷,政治体制的变革压力越来越大,解决目前中国的成本正在无限增大,要维系目前的发展优势已很费劲,要超越欧美发达国家,中国恐怕仍需要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多年。
登机口开始排队了,登机去北京的人群排得很远。有中国人,也有白种人,这架从华盛顿到北京的直飞航班,这些人群应是架起世界综合实力第一、第二的两个国家的首都之间的重要纽带。或许,我们不要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中美这两个国家,就像小时念书考试时,如果刚刚过去的考试咱们得了第一,未来还会有考试,那么,我们现在的心态就是做好自己,不要怕第一名的那位同学,更不能小瞧他,这可能正是目前中国人应有的、应对一个可能正在复苏美国的应有心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