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层有望成为新成员
在我国,政协的界别是参加政协的各个党派、人民团体、各民族和各界人士在政协组织中的具体划分形式,也是政协会议的基本组织形式。从初衷来看,为体现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性,界别被视为民主渠道,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
政协成立以来的60多年中,界别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变化。
1954年全国政协设立了具有特定历史印记的“合作社”界别。1978年,合作社界别被取消,增加了体育界别。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增加了中华全国台胞联谊会和港澳同胞界别。及至第八届政协将原来的“港澳同胞界”分为“香港同胞界”和“澳门同胞界”,而由于改革开放的背景,第八届政协还增设了经济界别。
自1993年第八届政协界别调整为34个,其界别总数便再也没有增加。
和人大代表不一样,政协委员并不是选举产生的,而是通过推荐。政协章程第30条规定:全国委员会的参加单位、委员名额和人选,由上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协商决定。这意味着,上届委员的推荐可能起很大作用。
按照全国政协官网上公布的内容,政协委员产生的具体运作步骤一般为:
一、提名推荐。推荐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由各党派中央、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个界别等协商提出。在地方的全国委员会委员,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协商推荐。
二、协商确定建议名单。对各方面提出的推荐名单由中共党委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综合平衡,反复同各推荐方面协商形成建议名单。
三、政协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将委员建议名单提交常务委员会会议进行协商和表决,经全体常务委员过半数同意予以通过。
四、公布。经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委员,由政协办公厅(或办公室)分别通知推荐单位和个人,向委员发委员证书,并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布。
增补政协委员的程序,也需要经过提名、协商、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和公布这几个步骤。
据统计,在本届全国政协34个界别中,委员人数最多的是特别邀请人士,有182人;排在第二的是经济界别,有152人;排在第三的就是文化艺术界别,有149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已经先后有几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界别设置应该新增农民工界别、法律界别等新社会阶层。
“政协委员的产生应尽量尊重界别的意见,不管哪个界别都要扩大青年委员比例,青年人的创新有独特的优势,共青团界别只有12个委员,中国多少青年啊,应扩大这些人的数量。”有政协委员提出。
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曾提出:“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并合理设置界别,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
全国政协办公厅一位工作人员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明年全国政协即将换届,目前全国政协正在收集各地政协的意见、建议,随后将在广泛收集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研究政协界别设置调整问题,如果可能,一些新社会阶层有望在下一届政协中成为新成员。
■延伸阅读
◎政协委员产生的一般步骤
一、提名推荐。
二、协商确定建议名单。
三、政协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
四、公布。
◎政协委员的撤销
政协委员可以自行宣布退出,也可能被撤销资格,被撤销资格一般意味着严重违反了政协章程或全体会议和常委会的决议。
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的规定,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单位和个人,有声明退出的自由。
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的单位和个人,如果严重违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或全体会议和常务委员会的决议,由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或地方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分别依据情节给予警告处分,或撤销其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或地方委员会的资格。
受警告处分或撤销参加资格的单位或个人,如果不服,可以请求复议。
◎撤销原因
因违法犯罪问题,被直接撤销委员资格。
因工作变动自动取消委员资格。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地方,常有相关委员因工作职务变动,自动取消委员资格。
政协委员正常的换届或退休。政协委员每届任期五年。
有退出的自由。政协委员也可自动申请退出。不过一般也须经过政协常委会通过方正式生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