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系统0009:让阳光普照

宣传系统0009:让阳光普照

    角落里的光

 

    这是一个典型的北京的夏天,晴朗、干燥、炎热。天空湛蓝透明,喜鹊才抖落羽毛上的露水,太阳刚刚冲破暮色的包围,树叶在燥热的夏风中闪闪发亮。此刻,街道是安静的,因为这是难得的周末。人们大多还在睡梦当中,再过一阵便会陆陆续续的开始一天的生活,周末,琐碎而温存,普通却珍贵。

 

    可是对另一个人群来说,周末却另有一番意义……

 

    对他们来说,周末意味着要按下清晨6、7点的闹钟,睡眼惺忪的登上长途汽车;意味着提前几周的精密构思,在每一个静谧的夜晚反复研究课件;意味着整整一个学期的盼望,为流动儿童提供一个安稳的课堂。

 

   他们来自北京阳光志愿者俱乐部,按照英文中的习惯,他们也常常将自己称作阳光ER。这个纯“草根”志愿者组织的最大特点就是“三无”,即无任何背景、无专职人员、无资金来源,参与活动中产生的一切费用均由志愿者自行承担,俱乐部运营所需费用也由个人捐助。

 

    流动儿童,这也许是许多城市人不曾关注的话题,他们的经历更是城市的家长与孩子无法想象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6月底,北京流动儿童的总量在50万左右,而有条件接受教育的孩子不到一半。他们跟随着来京务工的父母到处漂泊,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流动到其他的地方上学。近几年外来务工者队伍不断扩大,城市公办学校对招生人数的限制和对外地人征收的赞助费把流动儿童拒之门外。流动儿童教育难题日益凸显。

 

    面对这样的现状,一些人挺身而出,他们是包工头、小商贩、会计、厨师…他们将简易房改建成校舍,收集来参差不齐的桌椅,召集一些人讲课。于是,打工子弟学校迅速发展起来。这无疑给为孩子上学发愁的外来打工者带来了福音。可是,打工子弟小学也一直处于尴尬境地:因为没有强大的资金力量,所聘的教师学历不高,并且流动性很大……教师力量频频告急,一个教师甚至身兼数职。

 

    最初的几个创始人正是发现了打工子弟学校的教育问题,经过反复思索讨论,决定自发成立以纯公益的名义为打工子弟学校学生提供免费的课外趣味辅导课,让这些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有趣的知识。在学校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第一个教学项目正式启动,2004年11月6日,阳光志愿者一行18人开始了在汇蕾学校的课程,课程包括JA国际市场课和文艺课,此后又陆续开设英语课、数学课、语文课。2006年9月,阳光俱乐部的汇蕾项目被民政部牵头举办的“社会公益示范工程”评为入围项目,在获奖的50家机构中,只有阳光俱乐部是纯民间,没有任何政府部门或企业资助的,无任何专职工作人员的,不牵扯任何财务问题的公益组织。

 

    “阳光”的创始人之一陈岩,一个气质谦和的大男孩,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这样比喻:“成立阳光志愿者俱乐部,就像很多人谈恋爱一样,在特殊的时刻,在特殊的北京,在人生的上下文上,彼此相遇,这件事情就发生了。”

 

    如果依照这样的比喻继续比喻下去,我们还可以说:阳光志愿者俱乐部的成立与发展是一种机缘巧合,而任何一种巧合都是爱的必然。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2009年北京的高考作文让考生以歌曲《隐形的翅膀》为题写作,每位考生对题目的理解都不尽相同,但或许都会不约而同地回归到励志和梦想上来。

 

    巧合的是,在三年前,北京某打工子弟学校也上了一堂以《隐形的翅膀》为题的作文课,那些天真的孩子们为他们期待的翅膀画上了不同的颜色。他们扇动着梦想的翅膀在想象的美好世界中翱翔,那里没有简易房改造的破旧校舍,没有单薄得摇摇欲坠的桌椅,没有倾斜而残破的篮球架,没有用砖头垒起来的乒乓球台和只剩一块木板的乒乓球拍。他们跳着,笑着,闹着,在平坦而宽敞的大操场上,在蓝天和白云的臂弯里…每一个孩子都那么的开心,因为他们都有一双梦想的翅膀。

 

    假如我有一双梦想的翅膀——

 

    如果有一双翅膀,我会做很多好事,会助人为乐;如果我有一双翅膀,我会生活在天上——幸福的蓝天上;(饶秋子 某打工子弟小学四一班)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会看我生病的爸爸,我看到,爸爸每一次生病的样子。这双翅膀对我是那么的重要;(庄俊杰 某打工子弟小学四一班)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会飞向蓝天,在空中飞翔、歌唱。让别人看到我是那么伟大,我可以飞向全国,飞向世界,看看外国是怎么生活的,我也带着我的老师,地瓜、番茄、小不点、子彤、小强去看看世界是多么伟大,多么神奇......(宋万丽 某打工子弟小学四一班)

 

    宋万丽同学作文中的“地瓜、番茄、小不点、子彤、小强”,这些有着奇怪称呼的老师们就是前文中提到的阳光志愿者。

 

    “阳光”,一个单纯且温暖的词语,不那么激情,不那么低沉。它平和地、沉静地走来,在“小鸟们”需要阳光的地方播撒温暖,为他们铺上清晨的彩虹,给他们晒干羽毛上轻浅的露水。7年,白驹过隙,一批又一批志愿者在打工子弟学校里穿梭往复。

 

    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涌进“阳光”,阳光所服务的打工子弟学校也逐渐增加。从汇蕾学校到崔各庄学校、桃园学校、宜民学校。阳光开始成为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影响力的庞大团队。即便如此,阳光人依然保持惯有的公益品质。

 

    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有很多理想,有的实现了,有的搁浅了。或许有人在为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沮丧。但人们依然可以帮助别人实现梦想,那些渴求飞翔的小鸟就在那里等待,等待着像阳光志愿者一样的老师们给他们一副可以飞翔的翅膀。

 

    身边的瓦拉

 

    2009年7月10日的北京晨报上刊登着这样一篇文章:《我还没来得及认识你》,记述的是作者对一位同事的追思。文章这样写着:“有同事去世了,名字听说过,模样却是模糊的。直到前天讣告贴出来,小小的白花下面,是一张喜悦的脸,胖胖的,一副心满意足又意气风发的样子。这才把名字和人对上号。”同事多年,却并没有彼此认识,这在分工细致的现代化企业里并不算什么新鲜事,所以就像作者在文中描述的一样,我们与他人的缘分,往往也只限于在狭小空寂的电梯里侧身而过,在这短暂的交错之后,便是明确的分野,各自体会各自的冷暖,生活得以继续。

 

    可是谁能想到呢,就是这样的一个“准陌生人”,一个在单位里平凡而沉默的“擦肩而过者”,却在另一个领域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昌平汇蕾学校手工课教师;桃园学校美术课教师;宜民学校舞蹈课教师助理、阳光志愿者俱乐部金牌摄影师、人人信赖的超级兄长、在联欢会上笑眯眼睛跳着自编舞蹈的开心果……在他的追思会上,志愿者们穿着印有他头像的T恤衫,在告别室里播放了他生前的影像:憨憨的笑脸、可爱的舞蹈、他创作的歌曲、他鼓励孩子们的话……告别室里摆满了鲜花,还有千余只千纸鹤……许多在场的人们这才知道,这个朴实、憨厚又孩子气的人还有另一个身份——阳光志愿者俱乐部成员,在这个俱乐部里,伙伴们叫他瓦拉。

 

    瓦拉在报社上班,他的工作是印务,总是奔波在报社和印刷厂之间,负责报纸的印刷质量和出版时效。所以瓦拉总是在上夜班,并且上了十一年的夜班。瓦拉说他喜欢这样,上夜班自由、安静,白天想睡觉就睡,不睡觉的时候,还有孩子们的事情可以忙活。2008年的六一,阳光志愿者俱乐部成立五周年的联欢会上,主持人对孩子们说:谁愿意上来免费抱抱瓦拉老师?

 

    结果孩子们蜂拥而上……

 

    在瓦拉去世以后,志愿者凑在一起,想为他构思一个足够妥帖的墓志铭。参与讨论的人,有与瓦拉志同道合的死党,有中文系毕业的高材生,有才情俱佳的文学青年,可是平时文思泉涌的伙伴们久久沉默着,没有人能够承担这一句话的分量。后来,一个志愿者说:“他是个在夜里埋葬寂寞,在白天点亮希望的人。”

 

    第一次接近志愿者是在一个冬天,提前联系好了,去参加下个学期的课程讨论会。本来以为志愿者都是年轻人,没想到给我开门的是个五十岁上下的长者,进门就是一阵饭香扑鼻,志愿者们捧着碗打招呼。渐渐的混熟了,才知道脚下的会议场地就是这位“大龄志愿者”的工作室,饭菜是他为一大早就起床奔赴会议室的同仁们准备的。当然,这都不是第一次了。

 

    志愿者大部分是年轻人,八零后居多、本科学历居多、已经参加工作的居多,他们穿着牛仔裤和帽衫,高高低低的围成一个圆圈坐着。说话的时候神态非常认真,在他们的用语里时时透露出一些“学院派”的味道。志愿者们来自各行各业,科研、销售、行政、出版都有,所学专业更是风格迥异,医学、文学、商学、心理学。记忆犹新的是一个修长手指的女孩,研修的学科竟然是天体物理学,还有一个看上去文静的姑娘,学的是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

 

    这是一次有活力的会议,志愿者们时而斟词酌句,时而快语连珠,其间的话题从课程设置开始,进而是某物理实验的发明、怎样避免孩子们发生安全事故、儿童的教育心理、儿童的身体发育与心理需求之间的联系……考虑问题的严谨与细致程度,是我远远没有想到的。而说着这些话的,正是聚焦着这个社会无数希望与质疑的八零后们。

 

    我坐在他们中间,看着这一张张青涩的面孔,想着他们要用怎样的热忱在考试、入职、跳槽、买房、婚恋等事情中挤出这些时间,想着他们要面对的孤寂且没有报酬的备课,想着他们登上拥挤的千篇一律的长途汽车,想着他们在孩子们的笑靥背后,默默承担一切的勇气……我的心也变得柔软而热烈了,但转而又是一阵心悸——我已经在浑然不觉的时候,与多少颗炙热的心擦身而过了呢?在阳光志愿者中间,可爱的瓦拉又何止一个?

 

    阳光下,人们不再孤独

 

    人总是孤独的,因为我们的身体独一无二,因为我们的感知独一无二,因为我们的经历独一无二。在社会的流水线上,在水泥的森林里,人们像是在旷野中走着的孩子,捧着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却无人喝彩。

 

    但是孤独又使人热烈,因为人们深知孤独带来的痛楚,所以当一些满怀着爱的人聚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感同身受,并且彼此关爱。就这样满载着希望和快乐前进着,凝聚他们的又岂止是一时的冲动与怜悯?

 

    一位阳光志愿者说:“来到阳光是出于偶然的一些原因,但是一旦来到了这里,就发现再也离不开了。”在志愿者里面,类似的案例绝对不是少数。在他们当中,人们很容易感受到一种力量,它让人忘记年龄,让人无畏压力,让人无愧于提及梦想。

 

    这种力量也让我们得到了一个美好的结论:人总是孤独的,可是我们反而因为孤独而聚在了一起——因为有爱。


作者:牛朴宁
责编:张哲

本文关键词: 袁正光 科技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hunters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