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系统0019:百岁洋牡丹 丹柿小院待盛开

宣传系统0019:百岁洋牡丹 丹柿小院待盛开

    老舍纪念馆是一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的普通小四合院,地方不大,300平左右;地处闹市王府井附近,却有难得的幽静清雅。游客走进来,多半也不自觉的变得安安静静,好像生怕打扰了什么。院中两棵老舍先生当年亲手植下的柿子树,今年刚打过枝,不短一段春寒过去,眼看夏天嗖一下来到,也便都不甘寂寞的绿叶葱茏、花朵满枝起来。就在这两棵柿子树下,今年悄悄的新添了三丛不那么起眼的绿色灌木,看起来跟原有的一丛蔷薇有些相似,也有些不同。这三丛植物有个名字,叫做“洋牡丹”。在它们的背后,还有个小小的故事。

 

    花的原主人叫刘淑芝,家住北京市朝阳区,花白的短发整整齐齐,腰板挺得很直,是位很精神的老太太。这些洋牡丹原来就种在刘女士旧居的小院里,大家枝条都齐齐地向上生长,绝不旁落。花是柔和美丽的粉色,盛开的时候,嗬,那是香极啦。它们那也是有年头了,刘女士祖上传下来,养了得有上百年,感情深厚,每天看看花,松松土,浇浇水,别提多愉快了。可是,北京市变化那是一个快,日新月异的,旧有规划不断被完善,刘女士的小院也很快面临拆迁。从小平房换到大楼房当然是好事,可是——花呢?楼房虽然有阳台,总是憋屈了这百年的老伙伴。刘女士发了愁。

 

    那这时刘女士的老伴提出个点子,咱们得给花找个好去处,要能细心养它的,另外,这花要是有更多人能看到,不是更好吗?刘女士的老伴曾经听过老舍先生的课,对他的谦和可亲有印象,俩人都是老北京,《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龙须沟》,都是耳熟能详。这么一合计,老舍先生就是咱北京的代言人,他又喜欢养花,故居也保留着小院子——得,捐给老舍纪念馆吧,又给花找了好下家,又能让更多人看看咱家花。

 

    老舍纪念馆接到电话也很高兴。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个热爱养花啊养猫啊养金鱼的人,从小到大那么些课文,《养花》啦,《猫》啦,刻画得是栩栩如生,有趣极了。可是老舍纪念馆建馆以来,因为院内要给游人留出行走余地,又要小心湿滑危险,并没有在院子里留很多的绿化余地。虽然现在的院子也有柿子树、枣树、香椿树、玉簪花,可是跟以前一百来盆菊花的热闹熙攘显然是不能比的。看着露出来的土地,不少游客总有点遗憾,更不要提一进院子就嚷着“花在哪里”“猫在哪里”的小学生们了。只是,老舍纪念馆毕竟是小,经费也不足,馆容美化就暂时提不上日程了。(题外话一句,今年纪念馆终于申请到经费,有计划要把小院美化一番了。)现在接到热心观众的捐赠,纪念馆十分重视,当即派出仅有的一辆车,又派了三个人——整个纪念馆也就10个人——一路就开去了刘女士的旧居,在刘女士和老伴帮助下,小心翼翼的把这丛花连根儿挖了起来,带着点护土,又一路尽快地开回了纪念馆,当时就选好位置,分了三丛,跟原有的一丛蔷薇一起,刚好在柿子树下种了一排。只是今年的天气不作美,先是冷,然后下雨,接着骤热,洋牡丹却也跟这院里的其他植物一样,生机勃勃的在绿叶片片中抽出小花苞来了。不过按刘女士的说法,今年的洋牡丹还是开得比往年晚些。

 

    5月的一个周末,阳光明媚,刘女士和老伴溜达着来到老舍纪念馆,探望老伙伴。纪念馆这时正热闹,十来个首博的志愿者来交流,跟着在纪念馆做义务讲解的大学生院里院外的细细看。刘女士也没打扰他们,就自己在院子里围着花看了又看。纪念馆值班的干部没见过刘女士,上前一问,才知道原来如此。于是赶紧拿来相机,给刘女士夫妇在院子里拍合影留念,又询问了地址好寄过去。刘女士夫妇,站在花丛前,去年刚立起来的老舍铜像边,笑得十分开心。

 

    是啊,这院子牵着不少人的心,就像老舍先生,在人民的心中永远留着个清晰的身影,和善的笑容。按父亲孙之隽遗愿,向馆里捐献《骆驼祥子画传》展览一套的孙燕华女士;年年不顾高龄千里而来、几次向纪念馆捐款的日本老舍研究会会长中山时子女士及会员们;还有,还有那些没有留下名字,却会记得在清明节为老舍献上一束花的普通观众们——正是大家的爱心,才令这个安静的院子,总不缺访客,总不少春意盎然,秋柿满枝。


作者:何婷
责编:张哲

本文关键词: 袁正光 科技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hunters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