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珍今年73岁了,家住崇文区天坛东里北社区。十六年来,她日复一日地在天安门广场义务捡拾垃圾,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天安门广场的义务保洁员”。
广场上的“怪老人”
十六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玉珍带着外孙女到天安门广场游玩,看到有人往广场上、绿地里乱扔果皮、烟头等废弃物,心里感到很不舒服。在她心里,天安门广场是首都北京的一个窗口,每天接待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首都乃至中国的形象。从那天起,她就每天早上六点多到天安门广场义务捡拾垃圾,并重点在毛主席纪念堂北门的四个花坛、人民英雄纪念碑周边的草坪里以及参观毛主席纪念堂的队伍里捡拾所有废弃物。就这样,一干就是十六年。冬天下雪时,她就用扫帚和铁锹铲雪,把升国旗通道、纪念堂排队处扫干净,以免游客滑倒。她说:“广场的环境卫生需要大家来维护,在天安门广场捡拾垃圾再苦再累,我也感到快乐和自豪。”
2006年6月27日早5点,刘玉珍在赶往天安门广场的途中,被一名精神病患者打伤,躺在血泊中失去知觉。等她清醒后,才知头部缝了20多针,身体其他部位也有伤处。家人很担心她,老伴心疼得央求她不要再去广场了,然而,在她伤口还未完全康复的时候,她却缠着纱布又出现在天安门广场……
通过每天清洁广场卫生,刘玉珍总结出了许多的经验并找到了一套得心应手的清洁工具:一米来长的木夹子,捡烟头、纸片特方便,刮腻子的铲刀用来清理地上的口香糖,装垃圾的塑料袋,里层用来装烟头、果皮,外层用来装纸片,拣来的纸还能用来擦地上的痰迹。有人说刘玉珍老人太“怪”,是为了“出名”,但是她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见证了天安门广场垃圾废弃物逐渐减少的过程,见证了市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刘玉珍的最大心愿就是,全体市民都树立起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文明意识,这样首都北京就会变得更美了。
人文奥运的“活地图”
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刘玉珍积极参加了姐妹指路队志愿服务工作,她用北京人的真诚感动周围的每一个人,用北京人的微笑感染每一位来京的客人。一句“您好”是她工作的座右铭,每当有人问路时,刘玉珍总是热情服务,耐心细致地回答路人的询问,并手持地图和场馆宣传手册详细地向游人介绍路线。路人对她熟悉各种路线感到非常惊讶,由衷地称赞她是“活地图”。
为了更好地为外国友人指路,70多岁高龄的她还报名参加了社区英语学习班,并特意准备了一本《新概念英语》,坚持每周参加社区的英语辅导。有一次,她结束了当天的义务指路任务,快走到家时,遇上两名外国游客,在简单的对话之后,她知道他们要去长城。看到他们焦急的神情,刘玉珍忘记了工作一天的疲劳,一直把他们带到前门旅游集散中心,两位外国朋友当即表示要给她报酬表示感谢,被她笑着拒绝了,她说自己只是尽到了一个首都市民和奥运会志愿者的职责。
和谐社区的“守护者”
多年来,刘玉珍除了每天坚持到天安门广场捡拾垃圾,还积极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在社区值班巡逻,协助搞好市容环境。扫雪、铲小广告、锄草、清扫楼道、擦护栏……不仅她自己做,还带动全家人一起为大家服务。她的努力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的认可,也带动了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公益事业中来。她居住的社区是个老小区,硬件条件不是很高,但是在大家的齐心维护下,小区始终保持环境整洁,全社区形成了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良好氛围。
几年来,刘玉珍同志先后荣获了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北京市“奉献奥运好市民”、“崇文区优秀志愿者”、“感动崇文十大公德人物”等荣誉称号。在2010年全市上下都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之际,她表示:要继续发扬“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奥运精神,为建设更加优美的首都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编:苏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