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0102:何士华:为萨翁开专车的司机

国资委0102:何士华:为萨翁开专车的司机

  2010年4月21日下午,首汽集团第三运营分公司的出租汽车司机何士华正在出车,忽然从广播里听到萨马兰奇住院的消息,当时心里就咯噔一声,整个下午他都想着这个事儿,不到4点就收车回家了。人们不禁要问,一名普通出租车司机为什么对萨马兰奇的住院如此关注?他与萨马兰奇有什么特殊的关系?原来,何士华是亚运会和奥运会上,两度为萨翁开专车的司机。晚上,何士华饭也不吃,坐在电视机前等着看新闻,希望这个消息是错误的;可结果让他失望了。晚上九点,奥运会萨马兰奇服务团队的一名警卫给他发来只有4个字的短信:“老萨走了”!短短4个字,恰似重锤,字字击打在他的心上;老何忍了很久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唰”的流了下来,他喃喃自语道:“老萨,您怎么就走了哪?”爱人看他难受的样子问他怎么回事儿,老何默默地把手机递给她,爱人看完也流下了眼泪;两口子对坐无语。过了一会儿,何士华拿出1990年亚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时与老萨的合影,看着奥运会时他送的纪念品和他亲笔签名的明信片时间仿佛一下子回到了20年前……



  那时是1990年,萨马兰奇来北京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何士华被挑选出来担任萨马兰奇的专车司机。对于为外宾所服务的司机的挑选,无论是标准还是过程,都是非常严格苛刻的,因为司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外宾面前就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何士华当时是从1万多名司机中选出来的,可以说是万里挑一。首先要有奉献精神,个头要在1.75米左右,驾龄要在5年以上,年龄要在35岁以下,相貌要端正,人品要过关,要非常诚实、稳重;而且要掌握英语的日常对话。如果这些都算不上什么的话,那么对司机的技术要求则是近乎苛刻的。检测手段就是把一杯水放在车的机器盖上,司机开车倒桩,看谁杯子里的水洒得最少。这就是首汽人引以为豪的“一杯水”精神。首汽是1951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而“一杯水”的训练也是有来历的。有一次周总理接待外宾时,很繁忙来不及喝水。接见结束后,秘书给他倒了一杯水,放在车的茶座上,总理上车后就开始看文件,到了中南海下车时才发现,车上还有一杯水,而且这杯水竟然一点都没洒,总理非常感动,对老司机的技术赞赏有加。首汽新来的司机就继承了老司机的传统,形成了“一杯水”精神。



  1990年9月21日,何士华去首都机场接萨马兰奇,9月22日,萨翁参加完亚运会开幕式后,回到车里有些疲乏,就把脚放到车副座上,但这个小小的举动却看在何士华的眼里,他想老萨在各种公共场合都很精神,但是回到车里却疲惫得想把腿伸直,毕竟是70岁的老人了,为让他能在车上直直腰,何士华费了牛劲跑遍全北京城找了个靠垫, 垫子虽然只是羽绒的,但这在当时,却是全北京,能找到的最好、最高级的。而且这个垫子不能报销,是何士华自个儿花地钱掏地腰包。当老萨再次乘车时,竟然意外而欣喜地发现,座位上多了一个舒适的羽绒靠垫,咧着嘴满意地笑了,从此只要一上车,老萨就把靠垫放在身后,或靠或倚。这个小小的垫子,就成了老萨中国之行最中意,最贴身的物品之一。而且打这以后只要老萨看见何士华,就咧着嘴、冲着他笑。



  就这样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司机何士华为老萨开了4天车,共58个小时,一起行驶了580公里。1990年9月24日,何士华将老萨送到天津机场,停车后,按习惯马上去后备厢取行李。谁想,老萨下车后谁也没见,而是主动紧紧地握着何士华的手说:“谢谢你4天的服务,你的服务使我感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我们一起合张影好吗?” 人们通常会以为,为国宾服务的司机可以准备个签字本,随时预备着,今天拉萨马兰奇,给我签个名,明天拉罗格,给我留个字,但这在首汽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首汽有纪律,作为驾驶员,对任何一个服务对象来说,司机是服务人员,服务人员不得主动去和所拉外宾接触。有时候看到的一些合影,都是各国领导人为了表达对司机们所提供服务的,一种自发的、由衷的感谢,但绝不可能由司机自己主动提出。所以这张有着萨马兰奇亲笔签名的合影,对何士华来说,就显得尤为珍贵。



  更巧的是,在当时何士华是老萨的专车司机,而负责这辆车保养维修的正是何士华的父亲。对司机首汽有规定,对车辆的检查和管理首汽还有规定:出车前车辆都是严格封闭起来的,车队先对执行任务的车辆自检一遍,连一个螺丝钉都不放过;然后由北京交管局再检查一遍,检查的内容为车容、车貌、车况和安全,车辆开到执行任务的酒店和宾馆后,由武警用扫雷设备对车辆进行严格的排雷检查,确保车辆万无一失。对车容车貌的要求也很严格。每天执行任务之前,何爸爸先对车辆进行擦拭、检查,确保车上没有有任何污点和痕迹。车用水刷过后,再用干毛巾把水擦干净,最后再用麂皮仔仔细细地擦一遍。就这样何士华和他的父亲同心协力做好服务工作,这在当年的亚运服务中,成为一段佳话!
自1990年北京亚运会一别之后,何士华就一直在想:不知何日能再见到老萨。何士华珍藏着老萨在机场与他的合影照片,经常拿出来看看,尤其是申奥成功后,何士华就盼着奥运会能早日召开,能再见到老萨,能再为老萨开车!他把这一强烈心愿写成稿子,发表在首汽集团内部刊物《首汽之窗》杂志上。



  2008年7月下旬,公司突然通知他,奥运期间,将由他再次为萨马兰奇开专车。何士华兴奋的心情难于言表。本来08年北京奥运会,奥组委已经给萨马兰奇配备了车辆,但老萨却向奥组委提出要求,要寻找何士华,因为在1990年亚运会,在萨马兰奇北京之行的整个过程中,何士华的服务给老萨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当公函发转发到首汽,何士华也非常激动,盼望着能早日见到老萨!



  2008年在萨马兰奇抵京的那一天,何士华怀揣着18年前的合影去接机。当年31岁风华正茂的何士华,如今已年届五旬,“老萨还能认出我吗?”何士华最开始有些疑虑,一开始老萨看着五十多岁,有些发富的何士华有些恍惚,与印象中年轻帅气的小伙子有些对不上号。但当何士华拿出他俩合影的物证后,老萨激动地拉住他的手感慨地说:“18年啦,咱们又见面了,你也老啦,你也老啦……”



  但这次,那个让老萨印象深刻,被何士华珍藏了18年的靠垫却用不上了,因为现在车的设计更加人性化,更舒适,更高级了!“十八年来,中国社会有了多么大的进步啊!”何士华高兴地感慨道。



  十八年前为萨马兰奇开专车,何士华曾为了保证老萨准点参加钓鱼台的重要活动,开过飞车。2008年奥运会,老萨已经88岁高龄了,何士华想,为了老萨的安全和舒适,一定要坚持中速行车,平稳驾驶。一般情况下,没有急事,尽管路况甚好,只要老萨坐在车内,何士华就坚持以50公里的速度行车。有时从后视镜里看到老萨闭眼睡着了,他便把车速降到40公里。有好几次,开路警车的司机过来质问何师傅:怎么不紧跟上啊?何士华就解释道:老萨睡着了,又没急事,开慢点儿,免得惊扰了他。警车司机听了,伸出大拇哥止不住地夸赞!



  萨马兰奇下榻的酒店正门是个自动转门,考虑到老人已经88岁,万一被转门碰着可能会受伤,所以何士华总是将车绕过酒店停到偏门来,服务人员请老萨从偏门上车。但这样一来,车的左侧朝门,而老萨是习惯从车右侧上车的,何士华便总是不怕麻烦的尽量把车头向右打,使车尾朝门,减少萨老的绕行。



  2008年奥运会期间,何士华和整个服务团队的热情,萨马兰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萨马兰奇非常高兴,他说:“中国的成功就是我自己的成功!”,他还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是我多年来的夙愿,本届奥运会太棒了,我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届!中国是NO.1” 。闭幕式后,老萨还特意在饭店准备了一个茶话会,邀请服务团队所有工作人员参加,并给每人送了一个奥运大礼包,里面装满带有奥运标志的领带、丝巾、纪念章、情侣表等等。老萨说:“2008年奥运服务团队是所有服务过我的团队中,最为出色、最好的团队――服务周到,组织严密,团结协作,工作细致,服务过程没有出现一点纰漏”。老萨还说:“十天后,我还要回来参加残奥会,我希望还是团队的原班人马”。还特别强调:“我的车不换人!”老萨最后特地与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一一合影留念。



  8月25日,何士华驾车去机场送老萨回国。在机场拥挤的人群中,老萨又把何士华拉了过来拍合照。老萨幽默地说:“这次不用等18年了,只需再过12天我们就再见了!”……



  然而时至今日,何士华泪眼模糊地看着他与老萨的合照,心里痛苦得想到:“老萨,您这一别,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
                                                                           

责编:张宁

本文关键词: 袁正光 科技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总编室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