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委0154:生命的礼赞

政法委0154:生命的礼赞

  

  2008年2月2日,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普通的一天,可对第二监狱全体干职来说,却是极不平静的一天。因为在这一天,他们的好战友、好同事,史修清同志,因原发性胃癌晚期,在经过不到10个月的治疗后,终因癌细胞大面积扩散而永远地离开了他的亲人、战友和同事。



  有人可能会问:史修青是谁?他是我们的战友和同事―――第二监狱借调通州区司法局从事社区矫治工作的一名普通干警。



  在他不幸辞世两个小时之后,医生提取了他的眼角膜,一个月后,医生通知他的爱人周燕,史修清同志的眼角膜透明度很高,已经给病人用上,而且恢复的也很好,患者已重见光明。



  听到这个消息,周燕深情地说:



  “我的心里很欣慰,一个月以来压在心底的阴影一扫而光。:还记得他刚刚得知自己的病情,便偷偷去北京大学医学部详细询问并要来了详细的遗体捐献及器官捐献资料放在自己的包里。事隔几个月后,我在清理他的包时才发现。我很痛苦,说:‘你太狠心、太自私啦!真要有那一天,你什么也不给我们留,就这么无声无息地没了?’



  ‘得了这种病,化疗和病变的痛苦让人苦不堪言。如果遗体捐献还能对医学有所贡献,器官捐献还能为别人造福,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我希望大家好好地活着,如果有人得了这种病,也不希望他们这样痛苦,好有一个更好地治疗方法。再说咱们的房款刚还完,我这一病……’



  我打断他说:‘钱你不用管。’



  他抢着说:‘做人不能这样,我现在不能给你和孩子创造什么,就更不能再拖累你们了。’



  我听了他的话心如刀绞,但对于一个病人此时就是遵从他的意愿,何况爱人那么无私,他的品格也感染着我,可心里多少还是有些痛。这种痛在爱人走后两小时,又重新袭来。爱人走得很安详,如同睡着一般,每天看着爱人饱受病痛的折磨,现在终于解脱了,我当时虽然深受着从此生死两茫茫、阴阳两隔的悲伤,但想到爱人从此不再受罪,心里又替爱人高兴。因为眼角膜是在捐献者死亡8个小时之内提取,爱人走时是晚上7点40分,如果第二天提取就晚了,只能当天晚上提取。当提取完后,大夫让我们再观看遗容时,爱人的眼睛有些闭不上,而且一看就是假的,我心里特别别扭,总觉得对不起爱人,现在好了,爱人的心愿得以实现……”
  周燕一口气说了很长,泪水从她的眼中一涌而出。



  在遗书中史修青列出了这样4条捐献原因:第一,我这一生是党的人,是党多年的培养才有我的今天。尤其在我患病期间,得到各级组织各方面的照顾,又用了太多国家的钱,没有机会报答党和国家,捐献遗体来回报国家;第二,我学过一点医学,从心里愿意为医学事业做点贡献,捐献遗体做医学研究之用造福病人;第三,我病以来深感拖累爱人、亲属太久,不愿走后再给他们留任何麻烦,我心胸宽已;第四,我的一生没有进过大学是遗憾,我死后留在北京大学是我的福份。



  北京市红十字会在为他颁发的“捐献遗体纪念证”上这样写道:这是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您的这种精神将永远受到人民的赞扬。



  北京大学眼科中心眼库在为他颁发的“角膜捐献纪念证”上写道:为表彰其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特颁此证,以表敬意。



  北京市红十字会在北京市朝阳区长青园骨灰林基地特为志愿捐献遗体者修建了纪念碑―――《生命》。纪念碑志上有这样一句话:“志愿捐献遗体供医学教学、科学研究,是造福人类,有利后代的善举。”史修青的名字和几百名志愿捐献遗体者的名字,一起被镌刻在了地面特制的青石板上。



  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人的生命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当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怎样走向坟墓,他漫长的一生只是一个走向死亡的路程;另一种人则不,他们将学会怎样让生命成长,他们会扎下自己的根,从那里不断地汲取营养,他们将一步步走向另一扇门――生命的永恒!



  史修青走了。在别人看来,他走得是那样的安详,那样的坦然,那样的崇高。而我们却时常有这样一种感觉,他并没有走远,他只是出了一个远门,当某一天的清晨,当我们推开办公室的门,就又看见他熟悉的身影了。



  第二监狱干警朱立民曾经与史修青同志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他说:“史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工作认真负责,各项工作都一丝不苟,从不忽视任何细节。他常说工作上再小的事也要努力做到最好,最平凡的工作也要认真对待,才能对得起身上的这身儿警服。直到生命的最后,他的行动也始终与平时的言行保持一致。”



  史修青借调单位的领队谢建明对记者说:小史是我们通州区社区矫治工作的标兵,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工作认真负责。在别人看来,社区矫治工作是可做可不做的事,可小史却不这样认为,他很认真努力的去干工作。他服从分配,哪里需要,哪里艰苦,就到哪里。人手少时,他一人负责于家务、永乐店两个乡镇。永顺镇是个工作难度大、被矫治人员多的地区,小史主动担起后,便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面对一名未满18周岁的缓刑犯,他视如己出,经常上门走访看望,做其思想开导和帮助教育转化工作,从而使这名缓刑犯思想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他18岁生日的那天,提出了义务献血的要求,作为自己的成人礼。



  谢领队说,平时工作中小史总说:“我是共产党员,就应该用心的把矫治工作真当事干。”临终前,他还一再对我们说:“不要开追悼会,不要惊动领导,过后告知领导就行了。”



  最后阶段为史修青做护理工作的王燕萍护士长与史修青接触时日不长,却深深地感受到他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她说,对于社区矫治工作,史修青总是说:“既然我干上了,就要认真努力干,不能让被矫治人员成为社会的渣滓,所以我每天特别忙。”我们还感到:他心里总装着他人,凡事总是先替别人考虑,常说:“对不起,给你们添麻烦了。”一想起小史就想哭,我们觉得他是个实实在在的好人,他活在一种非常高尚的精神世界里,境界很高,特别值得、也特别受到大家的尊敬。



  坦然面对死亡的史修青,似乎是带着一颗“愧疚”的心走的。他愧疚,是因为他的患病给组织和同志们添了麻烦。然而,就在单位准备发动大家为他捐款时,他一口回绝了:在遗书中他这样写道: “我死后,不给单位、亲属找麻烦,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不搞任何活动。如来不及还单位医药费,我死后务必请单位从我住房补贴中扣除还清医药费。”



  史修青走后,他的爱人周燕决定继承他的遗志,一生追随,也庄重的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他去世一年后,周燕深情的回忆道:



  老史虽然已经离我而去,但他的品格永远是我人生道路的一盏灯。我深信他在另一个空间永远与我共存。一个人的优良品质不是突然产生的,应该是点滴累积起来的,平时它可能不显眼,但在大事大非面前,它却是那么夺目。正是爱人平时做的看似简单平凡的事,才有他在对自己后事安排上的超常人的举动。面对死亡,他是那么的坦然,但对于生却又不消极。他认为:生很美好,但人总得一死,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死亡。他说:人活着不能为别人做些什么,那还不如死了。



  史修青为自己从不求人。通州区司法局宁秋君局长明确地跟他说:用车就打电话,如果没车,我的车就是你的车,24小时服务。可他一次也没张过嘴。化疗的床位是流动的,因此,化疗期间不是长久住院的,用完药就出院,药物副作用很大,做完一次化疗也几乎重生一次,特别痛苦。每次出院爱人周燕都想打车回家,可史修青却舍不得,能坚持都坐公交车回家。如果正值高峰期找一个座位很难,周燕想让售票员帮忙找个座,可他却不让,周燕只能靠近他,让他尽量靠在自己身上,有时候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座,看到有老人站着,他就又把座位让了出去。


  
  一次他和爱人去广安门中医院拿药,等车时有两位盲人也在等另路车,他对爱人说:“咱们先别走,等这二位盲人的车来后,我把他们送上车,咱们再走。”



  就是这些点滴的小事,铸就了史修青的优良品质,他的生命虽然短暂,他的一生虽然平凡,但是他却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敬业和奉献,谱写了一首壮丽的人生交响乐!
   
   
责编:汪晓萌   
本文关键词: 袁正光 科技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总编室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