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直0068:为北京留住忘却的纪念

市直0068:为北京留住忘却的纪念


  认识张硕,是在虎坊桥粉坊琉璃街家门口的理发摊上。正在那理发,眼看一个年轻人,骑着车,挎着两个腰包还背着一个小书包。我还纳闷,这是什么行业的修理工啊?没想到他把车往旁边一放,走上来和理发师傅、旁边乘凉的邻居们打招呼如同一家人,就好像理发师傅是他叔,旁边的老大妈是他干妈。
  


  大家一介绍我才知道他叫张硕,是个胡同爱好者。他曾经在这附近的中学读书,这些胡同是他当年上学放学必经之路。自从两年前这里开始拆迁,他就每个星期隔三差五来这里,带着照相机走上一大圈。刚开始和理发师傅聊天,后来和居民们聊天,大家逐渐熟悉。给大家拍了照片,他还给做好光盘送过来,热情让老邻居们记住了这个人。
  


  后来跟张硕熟识了,一起走过不少胡同。由于工作比较自由,他几乎每周都能有几个半天,在胡同中度过。“北京没啥了,人都搬出五环了,本来的城市面貌全都拆光了。今后我的儿子问我,爸爸,你小时候在哪里长大?我回答什么?”他常把这句话作为拍胡同的理由。实际上,跟随他游走了北京的胡同,才能发现其实北京胡同的魅力,远大于我这个同样在北京生活20多年的年轻人,所能体会到的那一点点。
  


  其实张硕也是个80后,一直住在单位家属院。工作之后偶然的机会,让他加入了拍摄北京的队伍,随着足迹留在了越来越多的胡同里,他给我带了很多令我感到惊讶的照片:原来北京这么美!旅游的人们走马观花般地看了故宫、长城,却往往没有机会领略真正胡同带来的那种生活中的感动。从胡同口的老副食店,到平房顶上的一群小花猫,到大树下面下棋、打牌的居民们,在他的照片中我找到了回忆中的城市。
  


  三年下来,张硕电脑里的照片已经有了十多万张,硬盘也从几十个G的换成了1T多的。除了照相机,GPS等等各种设备,也被用在了胡同记录中,配合google地图,一个照片组成的城市跃然屏幕之上,所不同的是,以前照片上还是胡同的景色,但卫星地图上面的胡同已经被高楼大厦所取代。“居住在了大楼中的北京人,还能保持着老北京人的那种习惯和悠闲吗?”



  很多人难懂老北京的美,就如同有些人曲解了老北京人“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生活态度。在别人眼中“不务正业”的张硕,常常是随身带着一大包的照相器材,一有空就跑出去,转遍了、拍遍了北京的大小胡同,看遍了介绍北京历史文化的书籍,有时遇到游客还热情的充当起免费导游,因为常常碰到外国游客,他还特地整理了一些介绍材料翻译成英文。我真不太理解为什么80后的他,对北京胡同的热爱、对老北京的文化却能够那么的痴迷,那么的深刻。



  在北京旧城改造的过程中,老北京的文化随之冲淡,旧城市原有的肌理逐渐被打破,那些老传统、老习俗也逐渐被国际化、现代化的时尚潮流所取代。北京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平地变成了立体,也许只是恍然之间――这次去还是古宅幽院,下次去已经是玻璃大楼。每每遇到胡同中曾经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习惯被改变,这些胡同爱好者们总会不约而同发出感叹和留恋。但同时,他们也深知,在历史长河中,旧事物的消亡是一个必然过程,也是发展的必然规律,他们同样感受并享受着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发展和进步。而他们的伤感,也仅仅缘于发自内心的那份留恋、不舍和情怀。于是,他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记录一些,不仅是记忆中的美好,也留给未来的人们去了解和追溯。在张硕的照片中,这些变迁都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每一棵树,每一间房,每一片乐土……
  


  他有时会伤感,随着北京胡同的减少,他的朋友也越来越少,很多人搬走了,就连那些房顶上睡觉的小花猫也已不辞而别。“如果有来生,我的愿望就是做一只北京平房顶上的小猫。”这是他最引以为自豪的一句话。

                      
                                                 

作者 李婷婷

                                                 

责编 岳丽丽

本文关键词: 袁正光 科技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总编室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