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广: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四大特点

王小广: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四大特点

近两年的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表明,我国经济因最终需求不足,而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调整型增长期。经济增长率的调整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短期现象,而是中期趋势。展望2013年,由于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这两大最终需求仍然不足,同时,深刻的结构调整过程才刚刚开始,经济增长调整的压力仍然很大,经济运行将呈“增长放慢、结构调整加快”的新特征。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四大特点

受欧债危机和国内需求不足的共同影响,今年我国经济调整压力加大,经济增长率自2002年以来首次“破8”。宏观经济运行主要呈现以下四大特点。

一是经济增长再下台阶,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调整型增长期。

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GDP总量为353480亿元,实际增长7.7%,预计全国GDP可达52万亿元,同比增长7.8%,将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下滑的主因是出口增长的明显放慢。预计全年出口增长7.2%,比上年回落近13个百分点。受稳增长政策的刺激,四季度乃至2013年的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回升,但这不是调整趋势的改变,仅仅是一次“反弹”而已。

最终需求不足是调整的主因,这与1997-2001年间的调整非常相似。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两年经济增长率下滑的根本原因是两大最终需求不足。一是消费不足,二是出口不足。2011年是经济增长率下调1.1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消费不足。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1.1%,比上一年回落3.5个百分点,同期出口和投资都处于高增长水平。因此,消费不足是2011年经济增长率下解的主因,而不是许多人认为是由于金融政策紧缩。而2012年经济再下行1.4个百分点的原因也十分清楚,投资继续较快增长,消费增长与上升持平,出口增长放慢成为2012年经济再下台阶的主因。

出口不足,加上消费不足,就是最终需求不足。而且,各种迹象表明,这两大最终需求未来一段时间能都将继续保持调整趋势。因此,我们认为,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是趋势性的,而不是“干扰型”的(如宏观调控、自然灾害或外部冲击等因素的干扰)。以增加投资为重点的刺激政策不可能改变经济调整的趋势,只会带来“反弹”效应,同时,将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暂时舒缓,但不会改变调整型增长趋势。

1997-2001年我国经济第一次处于“调整型增长期”的经验表明,这次经济增长的调整估计时间更长,调整的力度也可能更大,因为新的调整型增长,不仅受中长期周期的影响,而且受发展阶段的影响。我国2009年人均GDP已达中等收入水平,结构调整滞后使新的增长动力一时难以形成。同时,我们还面临强大的外部压力(世界经济低迷,复苏缺乏可持续性)。因此,我们不能轻言调整结束,轻言底部,要做好长期应对准备。一味的靠政策放松救市更不是办法,如果这样会失去大好的调结构、提升能力的机会。

二是CPI、PPI增长双双明显回落,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今年以来,CPI和PPI一路下行。一季度CPI增幅跌破4%(3.8%),二季度跌破3%(2.9%),三季度跌破2%(1.9%),差不多每个季度跌一个百分点,四季度才有所企稳,11月份CPI同比增长2%。预计全年CPI仅增长2.6%,远低于年初确定4%的调控目标。CPI增幅的大幅回落,一方面,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增长进入周期性调整。1-11月累计,食品价格同比增长4.9%,比上年同期大幅回落7.2个百分点,拉动CPI增幅明显回落。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放慢、进口放慢和消费不足也对非食品价格形成下降压力,导致CPI增幅放慢。

与此同时,PPI增长的波动更大,受前期产能扩张过多、中间需求明显减少、最终需求不足的综合影响,PPI自3月份开始,连续9个月负增长,而且跌幅较大。1-11月累计,PPI同比下降1.7%,比上年同期回落8.1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跌更大,前11个累计下降2.5%。随着最终需求不足的继续,前期大量投资所形成的产能释放,未来一段时间的产能过剩问题将更加突出,这对PPI和CPI都构成巨大的向下压力。

三是企业效益大幅下降,就业压力明显增大。

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增幅明显放慢,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2%,比上年同期回落19.4个百分点。利润放慢则更加明显,全年多数月份工业企业总利润同比下降,到9月后才有所好转,主要原因是生产资料价格的反弹。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0240亿元,同比增长0.5%。对宏观经济影响最大的是工业企业就业压力增大,这将消费增长和物价上涨产生不利影响,1-9月份累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同比仅增长1%,比上年同期9.5%的增幅回落8.5个百分点,就业压力显著增大。

四是金融政策再次明显放松,房地产再次获喘息机会。

受去年四季度以来金融市场内在收缩的影响,上半年金融货币环境偏紧,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明显放慢,一季度末M2增长13.4%,5月末为12.8%,基本保持去年四季度的偏紧态势。到5月份后,稳增长的出台,地方政府出台新的投资计划,央行的货币政策明显放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M2增幅明显回升,到三季度末M2增长上升到14.8%,10月有所回落,主要是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全年将超过年初确定14%的稳健型增长目标。二是信贷投放明显加快,一季度新增贷款2.46万亿,上半年新增贷款4.86万亿,前三季度则新增货款6.72万亿,前10月个累计新增贷款7.23万元,全年新增贷款将超过8万亿元,达8.3万亿左右,比上年多增8000亿左右,贷款增幅则由一季度的15.7%提高到10月末的16.2%。

货币政策的明显放松,给实体经济的支撑有限,但对虚拟性较强的房地产业却提供了显著的支持,反映在流入房地产的资金明显增加。7月份以后流入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流变化再次令人担心。1-6月累计,房地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仅增长5.8%,远低于去年同期20%以上的高增长,与同期投资增幅16.6%的投资增长相比,资金供给明显不足,但三季度后的形势明显改观。7月份流入房地产的资金明显恢复,增长9.3%,8-10月连续三个月增幅高达20%以上(分别增长29.3%、25.9%和35.9%),像往常一样,多增的货币大部分仍然是流入房地产行业。

以银行贷款为例,全部固定资产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前11个月新增3960亿元,其中流入房地产使房地产新增银行贷款资金1832亿元,即近一半是流入房地产行业。这种情况与2009年大泡沫的情况十分相似。这明显是前期“稳增长政策”的功劳。

在经济缺乏内在增长基础的情况下,当下是两大最终需求均明显不足(消费不足、出口不足),稳增长政策不管是以什么好的由头,也不管决策者是什么良好用心,但结果只能是保楼市、支持房地产泡沫。因为过去企业长期高投资形成的产能、产量,没有最终需求的支撑,最终只能转为产品闲置、库存,这时候,如果多供给货币、多投放信贷,实体经济不可能取得什么起色,因为最终需求是不可能短期创造出来的,结果只是形成资产泡沫。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