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不是基建投资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不是基建投资

自十八大结束,中国进入新的政治周期以来,新型城镇化议题急剧升温。从已披露的信息看,中央与地方政府均在抓紧部署,以求在2013年为新型城镇化破题。据有关媒体报道,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初稿已编制完成,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在抓紧出台城镇化体系建设规划方案,高调发布城镇化目标。

总结已发布的城镇化规划方案,基建投资无疑是重点中的重点。比如说,前述的发改委规划,涉及到20个左右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初步估计,将在未来10年拉动40万亿元的投资;而在地方层面,福建、江西等地的城镇化规划也多以基建项目为载体,期望通过投资拉动,推进落实各项新型城镇化措施。

这些以基建投资为主的城镇化规划让安邦的智库学者感到担心,因从现有的规划方案中,我们并没有看到新型城镇化到底“新”在哪里,似乎仍未走出以往依靠土地与投资片面扩张的“伪城镇化”老路。应该承认,从现实国情出发,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中国的确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基建投资步伐、加快城市建设与改造,但是,基建投资绝不是未来城镇化的核心,新型城镇化不应该再走老路。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城镇化工作的部署来看,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更确切些,则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城镇化率超过50%,但户籍城镇化率仅有35%,也就是说,有大约16%的人口未能享受城镇公共服务。按照这样的思路进一步推演,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就是要打破以往阻碍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并能享受到城镇居民同等公共服务的各种传统制度和传统障碍。如果不在公共服务方面多下功夫,想办法让2亿多农民工以及7000万流动人口转化为市民,再雄心勃勃的基建投资规划也撑不起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分析过往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障碍,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成为新型城镇化首先要攻克的难题。在户籍制度方面,曾有研究表明,户口本上共有67项城乡居民“不同等待遇”,而几乎所有的待遇都与财政挂钩,被认为是户籍改革的财政难题。成都市近十年的统筹城乡改革实验也验证了这一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耗资巨大。与此同时,户籍改革所遭遇的财政困难,也将倒逼中国政府在土地改革方面取得突破。也只有释放土地红利,引入社会资本,新型城镇化在财政上才具有可行性。

具体而言,要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通盘考虑就业、住房、教育以及社保问题,并非像以往那样“赶农民上楼”就可实现。其中,解决就业问题要求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需要社会资本参与,民营企业可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作出杰出贡献,而这也对吏治条件与市场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解决住房问题,则需要在农村土地改革与城市住房改革两方面同时取得进展,提高农民从土地流转中所获得收益,有助于他们在城镇中落足,加强保障房及低端住宅的建设,则可为他们提供落脚之处。

教育方面的改革,目前来看,已取得一定的进展。赶在2012年年底前,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相继推出异地高考方案,但仍饱受诟病,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而在社保改革方面,这将成为未来新型城镇化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到目前为止,社保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遭受到很大的阻力,社科院学者郑秉文表示,中国的社保制度改革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制度改革没有预期,债务缺口没有测算,部委之间缺乏协调,社保制度“碎片化”。这也对新型城镇化提出挑战。

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重点在人而不在投资。从新型城镇化所覆盖的范围看,需要结合一系列改革,协调推进。应当认识到,新型城镇化并不是中央或者地方政府发个文就能解决的事情。如果没有改革的深化,没有土地与户籍制度的改革,新型城镇化也就无从谈起,只能像现在这般,推出若干投资规划,重新走上过往“伪城镇化”的老路。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