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理论自信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深入
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理论自信只是方法的自信,也就是自信中国发展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具体如何结合,则需要进一步探讨。当然,我们实事求是的承认,以后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仍然有着曲折。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从未进行过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型事业,毛泽东进一步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而且他相继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认识到“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足,我们在很多方面是按照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对社会主义的预测而进行制度安排和设计的,照搬苏联高度、高度集中的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甚至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想通过文化革命“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结果社会主义建设出席的曲折。当然,这种曲折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经验教训和理论准备。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无私的党,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的党,我们有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信,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党的指导思想背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原则、党的事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挫折以及拨乱反正之后徘徊不前的巨大困难,。强调,“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党已经具备了相关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自信地运筹战略思维、策划改革方略,在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阶段。
江泽民坚持“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面对改革开放新局面,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再次强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代和世界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紧密结合起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面对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使中国人民对自己追求的目标、遵循的原则、坚持的思想、运用的方法,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越来越明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撑。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结构和科学的体系,并不断走向成熟。理论自信源于理论的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不断丰富的过程中积淀起来的,而逐渐积累起来的理论自信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充分肯定,,这种理论自信正在逐渐内化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必然的政治品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