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美关系中的三大问题
毫无疑问,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政治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中美两国关系自尼克松访华以来,已经过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两国关系虽摩擦不断、争论不休,却也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并逐渐走向成熟。总体来说中美关系已得到全面发展,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两国政府与人民的交流日益扩大。尤其是两国政府间的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在制度化,从州省间到政府各部委以至最高层领导人间定期和不定期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对话机制都已建立,而军事交流平台也在逐渐搭建。用一位中国外交界资深官员的话说,中美两国之间无话不可说。即使如此中美两国之间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有三大问题尤为重要,每一项如处理不好都有可能影响中美关系的大局。这三大问题是: 美国对台军售、双方政治制度分歧和战略互疑。按其重要性排列,这三个问题可按序分为次要、重要和最重要。
首先是美国对台军售问题。对台军售是中美建交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虽然中美两国政府在此问题上签有三个公报,但一直没能约束美国国内的“台湾关系法”中的对台军售条款。美国政府以此为理由从未履行三个中美公报中有关对台军售的承诺。而恰恰相反,美国在1992年总统大选后,布什总统更是打破了美国多年执行的1984年中美两国达成的有关美国对台军售的规定:即对台军售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不能超过之前的军售水平,将F-16战斗机卖给了台湾。而对台军售对中美关系发展的负面影响在2010年达到一个高点。中国拒绝了美国国防部长的预定访华,中断了中美军事交流,支持朝鲜在“天安舰”事件中所采取的与韩国和美国对立的立场,从而给予了美国战略重心高调东移的时机,增强了美国对华显示其在亚太地区强大实力和霸主地位的意愿以及对亚太地区诸国的影响力。虽然2010年对台军售影响深远,尤其是对中美战略关系的发展至今还有影响。然而,中国的崛起对军售问题的直接影响是使其在中美关系中越来越边缘化。近年中国国力和军力的增长已远不是美国对台销售几十亿美元军备所能抗衡的。台海两岸军力的不对称是绝对的,军售已不是一个军事问题,也不是像有人所称的战略布棋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即中国领导人通常所说的“主权”问题),亦是关涉到一个崛起大国的面子问题。同时,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政府的反制能力会大大提高(其中包括军力的提升),反制手段会变得更有力和多样化。这势必提高美国对台军售的成本,减少对台军售的效益。美国的政客会越来越感到对台军售得不偿失从而转向主动解套。对台军售虽为中美关系中的三大问题之一,但要看清其逐渐边缘化的趋势,不能让其影响中美关系大局。是为次。
中美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是第二大问题。所谓政治问题是指由两国政治制度不同而产生的一系列政治和价值观摩擦。这一类问题是伴随中美关系发展至今挥之不去的问题。但是,这一类摩擦随着中美两国多年的磨合,双方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包容,特别是两国已建立了种种默契和机制予以控制和解决。中美关系在这些方面已积累了很多经验,做了大量的工作,中美对话渠道畅通无阻。关键是通过沟通建立两国之间的互信,进而就事论事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另外,中美两国还面临另外一个挑战,那就是如何把政治分歧与两国的国际合作分开处理。也就是说两国在一些政治问题不能马上解决时,如何把握住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尽量使其不受政治分歧的影响。虽然人们通常说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但反过来国际秩序的稳定与国际经济的繁荣对两国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也有关键的影响。是为重。
应该说中美关系当今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和挑战是中美两国严重缺乏战略互信以及对各自战略意图的误判,从而可能导致一系列潜在的战略布局上的对抗,引发中美两国的冷战。有人会说意识形态冲突和地缘政治竞争是影响中美关系的主要问题。意识形态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空洞的概念,国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即使在冷战时期也是与国家安全及战略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更何况意识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至于地缘政治的竞争,那也是与安全、战略及经济利益分不开的。然而,细分中美之间的安全和经济关系,是合作大于竞争。因而,中美关系的最大问题还是战略猜忌。由于2010年的美国对台军售和“天安舰事件”,中美两国围绕军事交流、美国在南中国海和黄海军演,直至南中国海问题,开始了一轮具有冷战意味的针锋相对的外交对抗。深究这一系列外交摩擦的原因,实际上就是中美两国缺乏战略互信即战略猜忌而导致的。
就美国而言,中国近年来军力发展强劲,军费每年呈两位数增长。尽管中美两国近几年有些军事方面的交流,但中美双方对相互的战略底牌并不清楚,相互猜忌。尤其是美国对中国近些年军备发展透明度颇有微词,认为中国的军力发展有其隐蔽性目的。虽然中美关系一直在全面发展并深入到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但中美之间没有建立起根本的战略互信。这才是制约中美两国关系的根本性因素。最近,中美有些学者已开始注意到战略互信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笔者也在2010年谈到战略互信对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并建议“战略互信的建立,应该从军事对话和交流开始,建立军事互信,然后逐步升级到两国政治领导人的战略对话,通过战略对话,消除战略模糊,明确各自的战略目标,然后根据相同或不相同的战略目标,协调双方和调整各自的外交政策”。
在中国,也有人对美国将战略重心从欧洲转向亚洲颇有微词,认为这是针对中国崛起的遏制战略。当然,美国大张旗鼓地战略重心转移,其时机选在中美关系微妙之际的2010年,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遐想。但是仔细想来,美国这一战略转移是一迟到的又是必然的转移。任何战略重心的布局都是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为经济服务的。二战后美国重兵布局欧洲,是因为美国经济的繁荣依赖于欧洲经济的复苏,美国的主要投资和贸易都在欧洲。新世纪以来,美国的经济重心早就由欧洲转移到了亚洲,无论对外投资还是对外贸易,亚洲都已超过欧洲成为美国对外经济的重点。也就是说,如没有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美国早就将其战略重心东移。应该说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更多的是其迟到的全球军力重新布局的实现,以保护其至关重要的亚太地区经济利益和所谓超级大国地位。
当然,这一客观因素还不能完全解释美国为什么在2010年高调重返亚太,还有两个主观因素不可忽略。一是东南亚有些国家对其日益加深的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感到不安,因而采取两面对策,即经济上依靠中国,政治上靠向美国。不少国家在私下或公开场合表示欢迎美国在亚洲的存在并希望美国主导亚洲事务。二是奥巴马政府2010年对华政策的重大转变,从对华寻求积极合作转向对华强硬。这一转变的原因用美国人的话来说,是中国政府对奥巴马政府的误判和不作为。误判是中国政府认为由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使得刚上台的奥巴马政府有求于中国。这表现为美国国务卿和财政部长一上台便首访中国,望中国能“同舟共济”。中国政府把这一举动看成是向美国施压的机会。另外奥巴马本人在竞选中采用了不批评中国的竞选战略,同时当选后马上决定在任期第一年访华并做出不会见达赖喇嘛的决定。所有这一切都希望能与中国政府建立积极合作的关系并得到中国政府的回报。然而,奥巴马2009年访华并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积极回应的信号空手而归。紧接着中国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与美国背道而驰,包括反对美国提出的对伊朗禁运、否决哥本哈根气候协定等。颇受刺激的奥巴马决定向中国展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硬软实力并开始对中国强硬。应该说,美国新的亚太战略并不是主要针对中国,虽然奥巴马政府对中国的政策有所改变。这一判断极为重要,关系到中美两国战略互信的建立。当然,美国高调重返亚太也应与中国有个真正的沟通,美国有责任向中国解释其新的亚太战略的内涵和目的。这对建立中美战略互信至关重要。2012年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和国防部长帕内塔的访华,是否能在东海和南海争端不断的多事之秋,与中国政府在亚太战略问题上进行深入对话与沟通,使双方真正认识到太平洋之大,不仅能容得下中美两国,而且还能找到共同的利益。中国政府似乎准备听取美国的立场,官方媒体已具体提出了三个重大问题要求美国予以澄清:美国亚太战略是要直接插手亚太事务还是要亚太的和平与繁荣?美国在亚太国家双边争议中的“中立角色”;美国对建立中美军事互信是否有诚意。
美国高调重返亚太以及一些中国官员意图宣布南海为中国核心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美双方的战略猜忌。美国认为中国将把南海作为自己的后院,排除其他势力在此地区的影响和利益。中国则把在南海发生的一系列冲突归结于美国在背后的怂恿和作祟。中国领导人在把南海是否定为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应慎重行事。一国核心利益,不可随意触及,更不可随意挑战。而在南海主权问题上,中国与诸多国家有争议,与越南和菲律宾更是冲突不断。如果像这些国家都可以随心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引发冲突,那中国保卫其核心利益之能力,岂不将引起公众质疑。南海问题就是领土纠纷,不必牵扯到核心利益,而应该按领土纠纷问题来处理。中国近年来在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上已积累了很多谈判经验。除谈判外,在应对南海主权争端上,中国的对策应是重双边、稳现状、求合作。
冷静看待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不必将美国因素联系到中国与南海诸国的主权争端上来。自“天安舰事件”引发的美韩黄海军演,到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冲突以及近日与日本的钓鱼岛之争,中国有些媒体和学者都指责美国在幕后煽风点火,暗示中国与南海诸国在领土主权争端上,美国在明里暗里站在中国的对立面。且不论这些指责根据不足,大多属于猜测和推论,无法证明其对否。有人会把最近美国国务院对中国设立三沙市的强烈反应看成是干涉中国南海事务的典型表现,但这并不足以说明美国改变了其在南海领土争端中所持的“中立立场”。而且美国国务院的表态已被美国批评者认为是“贸然发声”,给南海局势火上加油,招致了中国的强烈反对,无助于南海紧张局势的平息。即便美国在争论中站在中国的对立国一方,支持这些国家的领土要求,那也不等于在为领土交战时,美国就一定会出兵帮助这些国家。从历史上看,美国拒绝支持其天然盟友英国为控制苏伊士运河而战,并在英国和埃及战争中釜底抽薪致使英国最终败退苏伊士,便是很好的佐证。更何况南海诸国与美国的关系,还远比不上美英盟国关系。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应就事论事,把领土争议与中美战略利益区分开来,切忌影响到中美两国的战略互信。中美两国在南海没有根本的战略利益的冲突。此为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