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根本途径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根本途径

1月31日,央视新闻播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今年的1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的喜人消息。

透过报道,我们了解到1号文件的新提法,即:强调把解决好农业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协调,促进工业、信息、城镇、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和国家自新世纪以来,以1号文件的形式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2013年的1号文件,突出把解决好农业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两个作为”,彰显出党和国家对“三农”的高度重视、高度关怀、高度扶持。

而锁定的全年农业农村的工作目标,更具有方向性和普惠性。尽管只有14个字,却令人感奋:“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涵盖了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可谓是从农民关切到社会热点,全口径覆盖了农业、农村、农民。“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最大亮点在于开拓了“三农”前行的广阔道路和空间,比如: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将会开启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大幕,走活“三农”发展这盘大棋。

如此部署和筹划,不只是给出新政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三农”保护好耕地,实现传统的土地承包与现代的土地流转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三农”在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得到滋养、哺育和成长,以利于调动农民兄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发展后劲。适时适度进行有序有效的土地流转,是最好的耕地保护之策,也是最好的种粮升值之策。耕地作为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只能守住底线,而不能突破底线,只能越流转越肥沃,越流转越富裕,越流转越安全幸福,而不能走向反面,不能走到耕地越种越少、粮食越打越少的尴尬地步。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已经到了需要倍加呵护的时候,来不得半点的含糊和动摇。据资料介绍,全国耕地面积储藏量十分有限,仅为142439万亩,居世界第4位;人均耕地占有量也不是很多,仅为1.4亩,是世界人均值的1/3,不到一半。加拿大人均耕地是我们的18倍,印度人均耕地是我们的20倍,我们的耕地在世界上190多个国家的排名中,相当不靠前,被挡在126位以后。全国已经有664个市县的人均耕地,居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以下,全国可用的耕地面积也已经下降到18亿亩。这让我们有了极大的危机感,很后怕。

因此,就全国而言,切实加强土地流转,大力度地保护耕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耕地,盘活土地资源,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上策。其中,发展种粮大户,使之成为“大农户”,可堪称为大手笔,完全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大势需求,符合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方向和13.5亿人民的根本利益。

“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意义深远,还表现在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三农”问题,这让城镇化建设提速提质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其实,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机会均等、协调一致、保障趋同的最具人性化、人文化的同步发展,体现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公平性。

事实证明,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多少年难以改变的城乡差别、收入差别、生活差别拉大的不良现象,城乡同步发展、互惠互利、相得益彰,会构筑起像样的城镇、像样的新农村、像样的幸福家庭和社会。我们一向认为,农业是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基础支撑,农村是城镇化建设提速提质的广阔天地,农民是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三农”的位置、作用和影响,显然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和决定性,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能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三农”的稳定,提高“三农”的发展能力和水平,让农民过上好日子,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所以,1号文件提出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绝对给力。“三农”前行走上城乡发展一体化之路,注定会大有作为。农村包围城市、农村支持城市,城市反哺农村、带动农村,实现有一定的量与质的城镇化,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

农业兴,则城乡兴;农村好,则天下好;农民乐,则神州乐。我们期待在1号文件的指引下,2013年我国的“三农”必将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