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协同推进城市转型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协同推进城市转型

新型城镇化战略实际上也是对现阶段我国城市朝重质量、集约化、生态化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我国未来近二十年的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城镇化战略将加速推进我国先行发展的大中城市真正转变发展方式,而这种转型发展的过程,又将带动科学的城镇化体系的形成,协同推进我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战略:

加速推进我国城市转型发展

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2.57%,而联合国关于世界城镇化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我国的城镇化率还有近二十年的快速增长,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70%左右,城镇人口新增3亿左右。但是,过去为追求发展速度的“土地城镇化”、“规模城镇化”,空间上无序的扩张,经济上粗放的增长,已经严重制约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以交通拥挤、城市水患以及生态环境恶化为突出特征的“大城市病”,倒逼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就不可能有中国真正的现代化。

—— 新型城镇化战略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对我国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城市转型发展要和我国整体推进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行动步调一致,即从传统的“外延式”、“速度型”向未来的“内涵式”、“质量型”转变。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和我国整体推进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行动步调一致的。十八大报告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部分中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我国整体上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期,“乡村中国”正转变为“城市中国”,城市承载着国家主要的经济、科技、金融、商业和教育文化活动,也集聚了最优质的各种发展资源。只有大中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才能引领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新型城镇化战略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战略导向,将使我国的大城市、中心城市告别自我膨胀的“恐龙型”增长方式,加快向带动区域联动发展,和中小城市、小城镇形成有机化的“都市圈”、“城市群”空间扩张方式。

在十八大报告中,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消除城乡二元分割所带来的多重弊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十八大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在当前我国城市群集中发展的阶段,大城市、中心城市的转型发展,必须处理好与同区域内的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关系,尤其是要加大对城市群的边缘地带的辐射,在形成合理的空间梯次布局的同时,来分解城市群内部的压力,减缓城市病的过分集聚,逐渐成为相互联系密切、唇齿相依的区域发展共生体。

——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要强化产业的支撑作用,要坚持城市发展与产业增长两手抓,表明我国的城市转型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为突破,以经济的转型来推进城市与区域发展转型。

我国的城市转型才刚刚起步,不少大中城市尚未形成服务经济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仍以工业化的思路来强行拉升GDP规模,污染、能耗等最基本的问题尚未解决,经济越增长,对城市自身的健康发展损害越大,像目前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的如火如荼的“造城运动”,各地持续不减的“园区热”、“ 聚集区热”、“新区热”、“试验区热”、“国家规划区热”等,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土地的城市化,但由于同步的产业发展难以跟上,造成大量的办公、研发设施闲置,反而降低了城市整体的经济容积率。只有通过产业结构的大力调整、构建适应城市空间要求的现代服务经济体系,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的发展质量,使大城市承担起区域经济中心、对外开放门户、科技创新基地和教育文化中心的使命。

——新型城镇化战略更加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并要在 “五位一体”总布局下来全方位推进现代化进程,这将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的城市发展理念,使强调单一功能的转型突破,上升为整体系统推进转型,加速向低碳、绿色、智慧、生态、宜居的方向发展。

“五位一体”总布局下的城市转型,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系统推进的转型发展。虽然经济转型是根本,但经济转型必须以“包容性增长”为前提,必须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步,必须顺应人民对幸福城市建设目标,这样才能逐渐形成绿色发展、智慧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从而将城市的发展始终在生态文明的轨道上运行。尤其要强调的是,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城市转型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当下蔓延的“城市病”:在产业发展上是绿色的、低碳的,在空间扩展上是与城市群、都市圈内的中小城市、小城镇形成有机的空间网络体系,在城市社区中是人人有归属感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精神气质,在文化建设上形成特色性的城市新文明。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下协同推进城市转型

面对未来近二十年的新一轮城镇化加速期,我国城市必须超前谋划转型发展之路,特别是一批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竞争优势的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及所带动的城市群,应树立国际标杆,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生活体系为基础,朝创新型、智慧型、生态型、宜居型的现代化都市目标迈进。“五位一体”总布局下的中国城市转型发展,应该有这样的整体设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制度创新为突破,有效运用政府和市场的合力,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创新功能和服务功能,提升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整体促进城市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友好互动,促进城市功能的持续升级和城市空间的“包容性增长”、和谐发展。

——充分尊重城市转型和城市群的发展规律,科学制定超长期的城市转型发展战略规划和具体的推进步骤,保障转型发展的战略性方向不改变。

亚行近日发布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显示,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有7个在中国,中国的500个城市中,空气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的不足5个。基于如此严峻的现实挑战,我国城市和城市群的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的生态安全问题,应当是城市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底线。我国大城市的转型规划必须体现国家长远的利益与意志,并有立法保护作为刚性的保障。与此同时,要把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与地方的制度创新进行有机结合,来协同推进城市的创新发展,保障转型发展的正确方向。

——把握城市转型的战略机遇期,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战略,加快城市服务经济体系构建,真正融入全球城市体系,促进城市转型与产业升级的良性互动。

中国城市的转型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国家经济强势崛起的机遇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构建服务经济主导的现代经济体系,就比较容易地参与国际新兴产业分工,提升在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地位,并让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新产业体系的建立形成良性互动。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转变,由单一的城市功能向综合的服务功能转变等,是当前国内城市转型发展的重心所在。在未来近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内,国内主要城市实现转型发展,必须以创新型、服务型城市的建设为突破,直接参与全球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分工,用新技术手段和新商业模式去改造传统产业,使服务业在经济总量由50%左右上升到60%—70%,初步形成服务经济体系,使城市的转型发展与产业升级、服务经济体系的构建形成良性互动。

——借助我国新一轮现代化交通网络、城市基础建设的大机遇,在城市群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重组城市产业空间,促进合理的空间层级体系和特色功能区的协调发展。

当前,伴随着区域一体化、同城化时代的到来,国内大中城市迎来了发展新兴产业和功能升级的新机遇。一方面,快速的交通网络,特别是高速铁路的网络化,使知识、资本、技术等新产业的发展要素集聚的程度更高,中心城市、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加剧。另一方面,高铁站、空港带动的新产业区,又成为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新载体。因此,当前和未来进入高铁网络的中心城市、枢纽站点,理应谋划好新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并以此为抓手来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同时,国内中心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热,将直接重组城市和都市圈的产业空间、生活空间,有利于城市重新规划、布局现代服务业的“空间落点”,促进服务业结构升级,提升经济容积率。

——以“顶层设计”释放改革的“红利”,全方位破除新型城镇化和城市转型进程中的制度性障碍,加大综合配套改革力度,以“包容性增长”来引领城市的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潜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如何让这种“潜力”和“红利”形成有机的转化和互动,让城镇化、城市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人,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挑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始终体现为“发展转型”和“体制转型”的重叠性双重转型,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下,刚刚起步的我国城市转型发展战略行动,要在双重转型上有大突破,就必须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政策障碍,在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行政层级管理固化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同时在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加大“去行政化”的力度,通过创新驱动来集成发展的新要素,要形成“包容性增长”的机制,强化所有城市人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幸福城市”、“和谐城市”的建设。

(作者系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导)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