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背后的“幻觉”
让人担忧的是,在官方的沉默中,一些军方学者对核战争的表述更让中国的核战略变得扑朔迷离。另一方面,虽然美国核战略等相关文件详细而且公开,但根据这些中国军方学者的发言来看,他们似乎对美国核战略缺乏充分的认识。
在钓鱼岛争端激化的当下,甚至有人提出适度利用核威慑。很多中国人始终将核武器作为确保使双方都付出沉重代价的威慑工具,并由此产生一种幻觉:因为核武器能造成巨大损失,所以最终确保了核武器不可能被当作真正的武器去使用。
但事实上,自1960年代以来,美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整套以威慑为核心和基本目标的核战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这一战略早已从“纯威慑”(deterrenceonly)演变到“实战威慑”(war-fightingdeterrence)。如今,对于美国而言,核武器甚至已经变成了常规武器。
2010年4月6日,美国国防部发表新版的《核态势报告》。这一报告是美国政府在新的国际环境中,为确立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核威慑力量而进行的又一次防务政策评估。这一报告是冷战结束以来的第三次正式评估。奥巴马总统提出了“无核世界”的口号,表面上在报告中再次降低了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事实上却将核武器拉下神坛,将其职能和威慑力融入到常规军事力量之中,降低了“核门槛”。
核武器常态化的这一变化,并不源自奥巴马政府突发的奇想,而是源自美国核战略长期的沉淀。在1960年代之前,美国垄断核打击能力,核武器的确是一种威慑工具。但苏联火箭技术的成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特别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国开始修订僵化的核战略。
新战略的逻辑是:不要指望人们对核武器的恐惧,来幻想核战争不会爆发;一旦真的发生核战争,美国必须打赢核战争。
1963年6月,肯尼迪政府的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在密歇根大学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他说:“应当以一种和我们过去对待常规战争相同的态度来制定一场核战争中的基本军事战略。这就是说,在核战争中主要的军事目标应该是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而不是它的平民。”他的观点被称为“打击军事力量”(counterforce)战略或“不打城市”(city-avoid)战略。这是美国在战后首次公开提出把敌人的军事力量作为核战争中的主要打击目标。
其后经过尼克松、卡特两位总统,到里根时代,这种实战式的核战略逐渐成熟。广为人知的“星球大战”计划就是在这种核实战的战略需求下产生的。冷战结束后,这种实战化的核战略没有消失,而是更加成熟和完善,当下人们所熟知的NMD导弹防御系统正是从里根时代发展而来的,是当前美国的实战核威慑力量的一部分。
美国核威慑理论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僵硬到灵活的发展过程,逐步成为力求与现实环境基本适应的一门理论。
现在,实战因素或“实战能力”不再被认为与核威慑无关。恰恰相反,现今美国核威慑理论强调,可靠的实战能力是有效威慑的基础。但“确保摧毁”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作为核时代的一种军事思想,作为对付各种类型核战争的多种手段中的一种(不是唯一的手段),被美国当下的核威慑理论有保留地吸收。
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随着核武器小微化以及精确制导技术的成熟,实战核威慑仍然被看作是遏止全面核大战的唯一手段,被保留在多种选择方案之中,成为“灵活反应”中的“最后一招”或“终极威慑”。
回到钓鱼岛冲突的问题上。如果我们不了解美国核战略,幻想依靠核武器杀伤力的保护而发动军事行动,都可能触动“核红线”而引发核战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