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但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但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这些基本判断显示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理性与智慧。制定正确政策的关键在于既要看到挑战也要知晓机遇。哪些是我们将要面临的挑战,哪些又是我们可以用来应对未来挑战的已有和将来拥有的机遇,这是必须理清的问题。
中国持续拥有的发展机遇与条件
过去十年“战略机遇期”的形成是国内、国际发展条件综合发展的结果。对国内而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迅速融入到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使我国经济得以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及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的机遇,顺利实现了21世纪头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从国际上看,尽管世界局部地区的动荡和某些大国的霸权主义横行,但全球范围内“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并未因此改变。事实证明,这十年来我国的外部环境虽不乏艰难,但总体态势十分平稳,并且我们的外交工作还在全球整体意义上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十年后的今天,上述国内外两方面机遇虽然在内容上有所变动,但整体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就国内情况而言,当前虽然受到全球性经济萧条的冲击,但我国经济的总体态势依然良好。事实上,经济增长率从两位数降到一位数对中国而言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我国当前的工业化和市场化体系框架已经得到确立,未来发展更需注重的是增长的质量而非速度,放慢脚步,对已有的成绩和问题进行自省并通过深化改革解决问题、巩固成绩才是真正对未来中国经济负责任的态度。更何况相较于当今世界上的其他大国,以我国当前的经济总量再加上年均7%到8%的增长率仍然可以算得上是人类工业化历史上的非凡成就。
在国际方面,我国周边环境近年来给人感觉确实是较为紧张,但“和平与发展”的全球大势并未发生改变。事实上,周边的危险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我们自己的感知所放大了的。在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我们都遇到过许多比目前困难得多的外部环境,但我们都以坚毅、理智和审慎的品质顺利地渡过了难关。没有理由认为当前的周边局势就一定会把中国搞垮。今天世界各国的主要矛盾都集中于国内,如何重振经济、改良治理、解决社会矛盾是大国关注的首要问题,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排除某些国家领导人以制造国际紧张的方式转移国内注意的企图,但也应当给予各国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以一定信心。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大战依然打不起来,而“发展”无疑仍将是全球的共同主题。
要谈我国当前面临的内外挑战并不困难,比如内部的经济放缓、地方债务问题、贫富分化、腐败严重、环境恶化,外部的全球经济震荡、海外市场萎缩、周边安全形势吃紧等等,而在面对这些挑战的情况下,十八大提出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决心的宣誓,同时也是对现实情况的正确判断。实际上,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我国同世界大多数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具备至少以下几方面的发展优势:
首先,中国自身的“规模禀赋”。近千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最重要的是我们近14亿的人口(相当于全欧洲总人口的近两倍),这一规模在当前技术优势迅速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使得中国具有了无以伦比的“规模优势”,其发展潜力、“抗危机”能力和应对挑战所需的资源组织能力都是世界一流的。
其次,中国的历史厚度、近代以来现代化历程的坎坷以及坎坷之后的经验与物质积累,都给下一步的现代化继续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讲到的,在“中国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过程当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工业化的血泪辛酸都是我们总结教训并借以自省的经验来源,而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智慧与坚韧也是我们能在未来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自信所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社会当前所包含的现代性因素已经足以确保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可逆转。政治上,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第一次拥有了有能力维护国内基本统一与团结共识的现代政府,而十八大实现权力顺利交接则标志着这一政府政治权力转移的制度化确立;经济上,我国当前钢铁、造船、汽车、铁路、粮食产量均为世界第一,这些都是工业化生产在我国空前发展的成果,并支撑着我国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取得GDP总量全球第二的经济地位;在社会文化领域,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规模是美国的两倍,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是美欧日印四家的总和,为我国工业化的继续拓展提供着良好的人才供应;在科技领域,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卫星、歼-10、052-D,以及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高速发展都意味着向世界领先科技的大步迈进。这些都决定了我国现代化进程难以退却、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