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红线

贯穿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红线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和结果。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历经党的十七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容,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战略任务。只有深刻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根红线,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做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全党和人民,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

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立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的需要。所谓价值体系即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从理论角度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于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体系为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和资产阶级的私有制而服务,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政治家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提出“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价值观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将资产阶级的核心价值观粉饰成代表整个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将现实的人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人的一般利益。与此根本不同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反映,它在一般性方面体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普遍精神和属性,在特殊性方面体现着中国特色,即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立场就是要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根本价值追求,具体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要以人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丰富人的精神,提升人的境界。

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以人为本”思想不同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也提出“仁者爱人”,但只是把“民本”作为一种维护封建主义统治的治国方略,而非出于对人的真正关怀;而西方社会的人本主义虽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但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只有建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从真正意义上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对人的历史价值的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和体制。与这些根本制度、体制相适应,必然需要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行为的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在这样的关键时期,就更有必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保证其在多元社会思潮中处于主导地位,以形成人们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人是价值的形成者和最终判断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赖于人民群众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中国共产党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一方面体现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坚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扬弃和超越了中西方历史上的民本、人本思想。这种扬弃主要体现在,对人的权利、尊严、地位和价值等合理思想的吸收,对抽象人性论的摒弃;对关怀民众、珍惜民力、体察民情等合理思想的吸收,对其民本、人本思想中工具性、手段性的抛弃。把唯物史观作为其深厚哲学基础的以人为本,是比以往所有社会制度更进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的核心立场,坚持这一核心立场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民心、鼓舞斗志。事实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以科学发展观和公平正义的原则去解决市场经济带来的种种矛盾,才能以对人类未来文明和后人负责的态度去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才能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要求去解决人的生活方式中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更好地形成社会的文明道德风尚,同心协力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佘小莉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