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差不多都有卖废品的经历,一般是找个休息日,把一段时间内积累的各种纸箱、瓶子和报刊等不用的物品,拿到周边某个固定收废品的摊位,或者垃圾多的时候呢,叫个人到家里来拿。
有的人是开着车来收垃圾,在他们晚上“下班”的时候,可以发现他们已经把垃圾简单给分类了,最多的是各种纸箱,都给打捆了,各种瓶子——塑料的居多,都给放一起了,各种纸制品给放一起了,有的人甚至专门用一个纸盒放各种电池。收废品的人住的地方,一般都在城乡结合部,里面也是分门别类地给放好了,只是,住在此地附近的城里人会对此有些意见,也可能会就此形成垃圾村。
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长义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他认为:垃圾分类已提出多年,但这项工作的主力军仍是拾荒者,居民没有分类倾倒的常识和意识,政府也很少在垃圾分类倾倒、运输上下工夫。
城市居民不仅在垃圾倾倒上没有认真对待,基本每天的家庭垃圾都是一股脑扔在一个塑料袋里,而且在素质上也得大力拔高一下,之前,故宫清理周边筒子河中的垃圾,结果捞出4吨多垃圾,其中有1万多根吃剩的玉米棒,各类竹签不计其数。
从动机上来说,收废品的大部分是出于运输和买卖的方便需要,来把各类垃圾分类打包,但客观上却是完成了初级垃圾分类的工作。
赵长义代表建议,应以立法的形式规范垃圾的倾倒、运输、无害化处理和再利用。这个工作,各个城市一直在做,有的小区也安放了分类的垃圾桶,但还有一个问题也被提及:有的垃圾车回收垃圾时,还是将所有的垃圾倒在一起,使居民的垃圾分类工作变得无效,打击了居民的积极性。
垃圾分类,还是需要我们一起动手。不妨在某种程度上借力于那些收废品的,通过补贴或者奖励的形式,鼓励他们把现有的分类工作做得更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