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也要造就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
从前人们抱怨中国城市化过慢,现在则相反。很多人开始抱怨城市太大,城市生活太紧张,城市的环境太糟糕。可以相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随着城市化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资源,随着城乡统筹等新政策的实施,城市化的速度只会加快,而不会放慢。
世界各国在城市化方面走过了很多弯路,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有必要把城市化置于城市体制改革的内容中来加以讨论。也就是说,人们必须明确城市化的目标,不仅要造就大城市,不仅要城市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造就城市居民的幸福生活。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农村就不重要了。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人们也必须加紧进行农村建设。单方面的城市化必然会导致无穷的问题。今天,中国很多地方的政府都在通过以行政手段消灭农村的办法来加快城市化,这已经导致了城市的农村化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很显然,如同人们强调新型城市化一样,农村建设也要追求一种更为可以持续的模式。城市化和农村建设必须统筹起来,这应当是中国这些年所强调的“城乡统筹”的主要内容。单纯追求城市化和单纯追求农村建设,都会适得其反。
实际上,在中国,在所有这些方面,人们的认识并不是很清楚的。的确,中国城市化在高速度地进行,但是很多官员和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并不清楚,对“城乡统筹”的概念也不清楚。什么叫城市化呢?到现在为止,大概把城市“做大”是很多人的共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而在“城乡统筹”方面,问题更多。
在一些地方,对地方官员来说,城市化仅仅意味着土地的城市化,而不是人的城市化。地方官员所关心的只是通过各种途径把农村的土地转变成为城市用地,而对如何把农村人口有效整合进城市并不感兴趣。因为不关心人,很多城市的人口素质没有在提高,而是在下降。同时,很多人也没有意识到如何去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使得他们拉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
从理论上说,城市应当让生活更美好,更方便。但现实并非是这样。高楼大厦有了,立体桥梁有了,应当说在西方大城市所能见到的东西,中国都有了。但是,方方面面硬件的发展并没有带来软件方面的进步。实际上,高速城市化所带来的建设成就在很多方面只是表面上的光彩。因为没有城市化的明确目标和意识,硬件方面的建设往往是误入歧途。例如,到处盖房,但忘记了“水”的权利。大雨一来,水就没有地方去了,所以很多城市每年都会发大水。又如,为了经济指标就大力发展私人交通工具,但供汽车使用的公路不见增长,使得城市犹如一个个大停车场。城市空间越来越难以消化私人交通工具所排放出来的废气,经常造成大面积的污染,对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构成直接的威胁。类似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但所有这些事情都是和人们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造就了人们的不幸福,甚至对城市生活的怨恨。
因此,城市生活并不见得美好,城市生活并不见得方便,城市不见得使人更长寿。这就涉及到这里所说的城市体制改革和城市化的问题。城市化的目标是什么?仅仅是城乡整合?仅仅是GDP和其他经济目标?还是城市人的生活?如何在城市化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统一起来?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为社会管理打下一个坚实的制度基础?如何在提高城市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改善城市的文化?一句话,如何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通过城市体制改革来达到人们所设定的目标?
这些问题都需要回答。在没有思考清楚这些问题之前,盲目推进城市化,或者追求单一的城市化目标,最终就会产生无穷的城市和社会问题。那么,如何通过城市体制改革来推进城市化?从历史的经验和城市化现实环境来看,城市化首先必须考虑的是以人为本。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