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官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而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聚敛钱财。斩断党员干部发财的梦想,归根结底要靠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努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参加江苏代表团讨论时谈到,“官”“商”交往要有道,相敬如宾,而不要勾肩搭背。联想到他在任市委书记时,曾严肃地告诫当地干部:“如果觉得当干部不合算,可以辞职去经商搞实业,但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这番话掷地有声、令人警醒。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当官,就不能发财;发财,就别来当官,谁也不能脚踩两只船!
俗话说:“无病不怕瘦,当官莫嫌贫。”当官即不许发财,是中国吏治文化的一个核心要求,也为历代开明的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唐代的武则天在《臣轨》中告诫官员:“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恭廉守节,则地与之财。”南宋吕本中在《官箴》一书写道:“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清乾隆皇帝曾经手书“清、慎、勤”三字刻石宣传,并赐内外诸臣,训示百官。清朝曾设立养廉金奖励廉政的官员,但对以权敛财者严惩不贷。
“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这是当年黄埔军校门口的一幅对联。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尤其要划清“当官”与“发财”的界限。作为人民的公仆,只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聚敛钱财。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赢得人心、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原因。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农民运动大王”彭湃,为了革命主动放弃“鸦飞不过的田产”和安逸优裕的生活;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一生官而不显、劳而无怨,一尘不染、两袖清风;孔繁森为抚养藏族孩子甘愿去卖血;杨善洲没有置办家产,却给后人留下一座大凉山……他们都有一颗高洁纯粹的赤子之心,他们的事迹,都彰显出共产党人一心为民、天下为公的博大襟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