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反“不改革”也要反“乱改革”(2)

要反“不改革”也要反“乱改革”(2)

三、防止利益集团绑架改革

改革面临越来越大的利益掣肘,以至于李克强认为“调整利益比调整理念还难”。在实际中,释放改革红利关键在于防止利益集团绑架改革。有三个方法可供选择或者同时使用:

第一,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基本要求是分粥的人不能先喝。改革设计要有超脱局部利益的机制;很多专家都提到这一点。迟福林教授在今年政协的大会发言中也建议高层次的改革协调机制。尽管中编办有关负责同志表达了“三个不确定”。借鉴80年代的做法,至少可以从建立改革专家咨询机制入手,进一步加强专家咨询工作,增强改革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可以设立不同领域的专家咨询与论证委员会,建立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把专家咨询与论证作为改革决策的法定程序,同时先行建立先在一些地方探索。

第二,改革要有公众参与、公开透明。改革在实践中出问题,有时不是在设计环节,而是在实施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公众的参与、监督和反馈就极为重要。没有这一点,仅有顶层设计,那就会产生另一个问题“谁来保证顶层设计没有局部利益倾向”?当然,在实践中,把顶层设计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将更有效地防范利益对改革的扭曲。

第三,如果利益集团无法控制,那为什么不培育更多的利益集团呢?让利益集团在公共政策上博弈。现实的矛盾在于,有些人有权利、有能力形成利益集团,而有些人则无权,也无力形成利益集团,这造成了博弈能力上的明显差距,使得公共政策制定经常性地偏向强势群体。因此,农民要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产业工人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更多利益集团间博弈,恐怕更容易达到公平的均衡点。

四、既反“不改革”,也反“乱改革”

改革既需要战略家的高屋建瓴,也需要外科医生的精确实施。没有前者,就有可能带来“不改革”;没有后者,就有可能带来“乱改革”。两者皆不可取。从历史看,“乱改革”可能有几种情况:第一,没有得到大多数人支持的改革,或者强行推进社会普遍不认同的改革;第二,在改革策略上没做好相应的准备,匆忙改革。细节决定成败,一项改革中,各部分推进的优先顺序有时候也很重要。没有做好相应的谋划就推进改革,可能会遭遇意想不到的阻力和困难。第三,绕开硬骨头,只改容易改的,难改的迟迟不动,绕着骨头转圈。第四,改革红利不能公平分配,改革沦为少数人谋利的工具。

真正的改革支持者,反对“不改革”,也反对“乱改革”。不改革的前景各方都看得很清楚,但乱改革的后果往往是滞后的,这就需要提高改革的科学化水平,要更多地倾听社会的声音,更多地吸取基层创新的经验。

五、改革红利的释放与公平分享依赖于政府自身改革

改革红利的释放倒并不难,我们当前体制机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任何一处的改进,都可以释放一些红利。比如,私营企业最需要的可能不是政府具体的财 税政策支持,而是政府向市场多放权,管制更少些。但不同的改革措施释放的改革红利是不同的。税制改革,我认为可能释放出来的红利比一些小打小闹的改革更 大。但政府自身改革,释放出来的红利规模,恐怕其他改革还很难相比。因此,尽快破题政府自己改革,相当重要。

未来几年,除了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上提到几方面改革外,更重要是需要有明确的时间表,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财政预算公开,加快推进官员财产公开、司法公开,尽快以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为重点完成大部门体制改革。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