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朝着民之所望

改革,朝着民之所望

温情三月,春潮激荡。新一届中央政府庄严承诺:“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一以贯之的民本思想,有了更宽广的实践路径;宏大的治国方略,有了更温情的社会底色。“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再次厘清了为谁执政的问题。“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从“执政为民”到“为民执政”,民众的意愿被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它是改革和发展的逻辑起点,是政府一切执政举措的终极指向,是施政者筚路蓝缕的初衷和动力所在。

要实现“民之所望”,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深化改革。改革注定要改变制约科学发展的旧思想、旧理念、旧方式,要革除束缚前行的旧框架、旧制度、旧体制。

首先,表现为执政理念的更新。既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政府职能就理应更深入、全面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考虑问题、制定决策,就理当先行征询百姓意见,更自觉地站在普通民众的角度审视问题,而不是“坐在办公室拍脑袋”,强行施政于民。

只重金山银山,忽视绿水青山,对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舍不得放弃;只重大手笔建设的外表光鲜,只重经济数据的追求、外部展示的满足,而不重民众实际生活的改善,超越了民意与民生,都不合民之所望。“贪一时之功,留无尽贻害”,最终误人害己。这样的执政理念要不要改革?当然要改革。

其次,表现为价值判断标准的校正。既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那么当民众的意愿与部门权力发生冲突时,当民众的利益与利益既得者产生矛盾时,就理应让民众的愿望、利益得到应有的支持。这种“重民”的利益取舍和价值判断准则,应该变得更加明晰。

比如,在三公支出的公开问题上,到底是维护一些干部的利益和意愿,还是积极回应民众的期待,一些地方犹豫不决;在房价调控过程中,百姓企盼调控给力、房价下跌,但部分利益既得者却极力作梗,一些地方仍然在观望……这些都是利益取舍和价值判断上的模糊。

碍于各种利益的阻碍,明知当为而不为,这种执政态度要不要改革?当然要改革。

再者,表现为民生诉求的达成。既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那么施政者就须在民众期待的事项上倾注更多的心血、下更大的功夫。比如尽快解决低收入家庭社会保障问题,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妥善解决老百姓就医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食品药品安全,解决民众出行难等等,如何解决此类问题,中央和省里均有系统的谋划与部署,关键是要落实到位。

过去那种树形象工程有钱、一到改善民生就“没钱”,或者对解决民生问题“说起来很激动,做起来一动不动”的执政方式要不要改革?当然要改革。改革难不难?难,“比触及灵魂还难”。改革能不能实现?能,民意是力量之源。

河海之沛,浩浩汤汤,民意之沛,不可违也。只要我们秉持排除万难的决心、壮士断腕的勇气、言出必行的果敢、持之以恒的坚守,“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就一定能够淌水前行,以深化改革满足民之所望。

责任编辑:马少华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