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中国的经济面貌,也改变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成为世界级大国绝非遥不可及。但由于成长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成长必然经历普通国家难以想象的困扰,中国与世界将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一种平等、公正的角色更多地参与重大国际与地区事务,并发挥独特的、善意的、具有建设性的作用,承担起相应的国际义务与责任。
以人口规模与经济可以持续发展的潜力而言,在可预见的将来,中国成为世界级大国绝非遥不可及。按照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中国经济总量将接近于世界第一。一个实力壮大到如此地步的中国,将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走什么样的路,对世界意味着什么,早已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
中国处于由地区大国向全球性大国的过渡期
持续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及经济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中国的经济面貌,也改变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1980年,中国经济列世界第11位,2000年上升到第6位,从2004年起,国内生产总值超越意大利,2005年超法国,2006年超英国,2010年超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亚洲区域大国,改变了自二战以来的亚洲发展格局。曾经以“雁阵模式”引领亚洲的日本动力弱化,已走到尽头。中国技术水平在某些方面仍不如日本,但在很多产业市场上与日本落差减小,与亚洲其他新兴工业体的竞争加剧。
按硬指标计算,中国经济的许多构件已成长为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全球400多种制成品中,中国有20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年增5个左右,总数达60个,世界前10强企业中,中国占3席(中石化、国家电网、中石油)。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1985年不足3亿美元,2011年迅速增加到3100多亿美元。中国对非洲投资总额有时甚至超过世界银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说,过去10年中,中国为撒哈拉以南非洲这个世界最贫困的地区提供了672亿美元的贷款,同期世行仅为547亿美元。中国出境游人数5000万,目标国家139个,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
在由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的过渡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张持续而迅速,国际贸易地位上升十分突出。1980年中国对外贸易在世界排名第26位,2000年升至第3位,2010年取代德国成为最大出口国(1.5万亿美元),也是世界第二大进出口贸易国。据美联社2012年12月份的一项贸易数据分析结果,在短短5年内,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大部分国家的大(或最大)贸易伙伴,包括韩国和澳大利亚这类美国盟友。2006年,美国还是127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只是7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到2011年,两国明显互换了位置:中国是124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是76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从非洲到美国,这一趋势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经商方式。中国20多年前几乎不进口美国大豆,但现在进口美国大豆2400万吨,占美国大豆总产量的1/4。中国的外汇储备在1980年为世界第37位,2006年起升至第一,2012年达到3.3万亿美元。
即使当下世界经济低迷,中国经济也在趋缓,但在大国中仍保持最快增幅。世界各大多边组织、机构、媒体对中国何时成为世界第一,仍在乐此不疲地做出各种预测。2011年,中国GDP为7.3万亿美元。如按购买力平价计,则达到11万亿美元,美国为15.1万亿美元。尽管与美国有较大差距,但世界上仍出现中国“被第一”现象。皮尤民调访问全球21国,41%的人认为,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认为美国是第一的略低(40%)。对于中国经济超过美国的时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世界经济展望》估算是,按PPP计,在2016年中国将超美(分别为19万亿美元、18.8万亿美元)。世行估计是2030年。日本国际研究中心估计,中国2020年超美。英国《经济学家》估计,2018年中国总量超美,目前21个主要指标(制造业、出口等)已超过美国,2025年所有指标会超美。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估计,按市场汇率算,中国2035年超美,2050年为美国的两倍。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福格尔更是作出大胆的预测,2040年中国将成为超级富国,GDP比欧盟高一倍,达到123万亿美元,占全球的40%。
按照理论化的估算方法,即考虑中国和美国年均名义增长率和人民币升值因素,中国经济超美的时间最早大约在2017年,最晚仍难以完全确定。当然,按市场汇率计算,中国超过美国的那一天可能不会如此乐观。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12年10月发表对世界形势的预测报告认为,中国将在203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就中国人口与发展潜力而言,中国经济规模成为世界第一并非不可能。但即使成了世界第一,中国仍不能算是世界第一强国。尽管中国整体实力会水涨船高,但全面达到美国现在拥有的军事、科技等方面的实力水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按照超级大国的标准衡量,除经济实力这一基础要件以外,至少还应具备:一是具有支配性的世界金融力量,包括国际主导货币及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性地位等,如美元在全球外汇交易占比为86%,储备货币中占64%,国际银行存款占48%,国际债务持有占44%;二是无可匹敌的军事能力,如美国军费开支一年达6600多亿美元,几乎是所有大国军费开支的总和;三是强大的政治(包括软实力)优势,能动员全国性力量完成可以代表人类水平的科技工程,在全球进行制度建设或外交部署,如美国可以明确地以“世界领导”为目标进行全球战略部署。
从地区大国迈向世界性大国,实力固然是基础,但非充分条件。历史发展表明,这一过程包含着很多偶发与突然出现的地缘因素。17世纪初,葡萄牙人打通东方航线后,取代了马可·波罗跨越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从而使威尼斯失去贸易主导地位。17世纪末,西班牙本来缺乏制造能力,“无敌舰队”被英国击溃后,同样失去航海贸易主导权而国家衰落。美国在19世纪末即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但直到半个世纪后,其他老牌帝国在二战中互残而元气大伤,才使美国登上西方世界霸主地位。前苏联曾拥有超级大国地位,但随着柏林墙的被拆而自行瓦解。日本则因在主导性战略产业选择中陷入迷茫,加上受到美国打压而陷入近三十年的萎缩状态。中国持续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作为世界性大国的初步基础,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西方发达经济整体缩水,与此同时,中国仍保持较快发展,在大国力量变化中,中国的成长更突出,也使得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然,这一前景并非可以自动取得,特别在当前并不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中更是如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