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2006年-2010年),中国工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扩散的趋势,地理集中度也由2006年的0.476下降到2010年的 0.442,降幅达7.2%。在工业活动扩散化趋势的影响下,中国整体经济活动也从2006年开始打破以往不断集聚的趋势,呈现出空间扩散的特征。
不难发现,中国工业发展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北上西进”趋势,即工业开始由东部地区向东北和中西部转移。由于工业化进程还远未结束,中国整 体经济活动也“跟随着”工业的分布,呈现出由东部地区向北部环渤海区域和东北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转移扩散的新趋势。中国的整体经济布局正在由过去各种经济 要素和工业活动高度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逐步转变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扩散的趋势,这表明,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效果开始逐步显 现,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要“转折”期。
对于这种产业转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一方面,随着中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撑下,东北和中西部地区 的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向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不断聚集,各种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提升,土地、能源等供应趋于紧张,资 源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一部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了转移。加之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 的改善,也吸引了东部地区一些企业向该地区转移。
服务业的集中: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带来的新趋势
“十一五”期间,随着工业由东部向其他区域扩散转移,东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由2005年的55.5%下降到2010年的53%,降幅仅为 2.5个百分点,而同期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降幅为6.8个百分点。可见,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转移并未改变东部地区仍是中国经济活动中心的地位,这 主要得益于服务业不断向东部地区集聚。
从1992年开始,服务业开始加速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虽然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东部地区的现代服务业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也没有改变服务业整体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
可见,服务业已经取代工业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这也是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必然进程。由于东部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 期,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东部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内容,也是东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而中国整体服务业向东部地区集聚的 趋势,为“东部率先发展”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
政策资源配置:国家层面各类经济区的设立与分布变化
2005年以来,特别是从“十一五”末期开始,中央政府批准或批复了较多的区域规划,其中出台的国家层面的区域规划,主要包括两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规划、“国家战略层面区域规划”。
近期批准或批复的区域规划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可见东部沿海地区仍是目前中央政府通过区域规划或区域政策调控的主要区域。这主要是因为:一 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始于东部地区,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东部绝大部分地区已经或即将进入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调整期,由区域经济发展周期规律可知,东部 沿海地区若不明确合理发展方向和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就有可能由发达区域因膨胀而沦为萧条区域;另一方面,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依然占据全国的 “半壁江山”,东部沿海地区无论是萧条还是衰退对整个中国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劳动力就业:空间配置出现与经济增长相反的变化
与1999年相比,2010年东部地区劳动力总就业占全国比重增加3.3个百分点,达到38.2%;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下降1.5个和1.3个百分点,达到27.3%和27.7%;东北地区则下降了0.5个百分点,劳动力总就业占全国比重为6.8%。
从工业劳动力就业的区域空间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工业劳动力就业占全国比重从2006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中西部地区工业劳动力占全国比重则从 2006年开始逐年增加,而东北地区则不断呈现下降的态势。东部地区工业劳动力就业呈现下降的趋势,一方面是因为其部分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向中西部进行转移 的同时,也转移了部分工业劳动力,这也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劳动力从2006年开始逐年增长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东部沿海地区在外部需求不断恶化的背景 下,其部分外销型制造业企业逐渐转型为内销型企业,这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减少就业规模方面。而东北地区工业劳动力就业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东北地 区老工业的振兴还面临很大困难。
2010年东部地区服务业劳动力就业占全国比重为41.2%,比1999年增加2.9个百分点,而同期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服务业劳动力就业占全国比重分别下降了2个和0.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则下降了0.7个百分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