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需求结构:消费转移缓慢,投资变化加快
1979年-2006年,中国的消费需求在空间上呈现出不断集中的趋势,2006年地理集中度为0.409,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之后,在“十一 五”后4年,消费需求呈现出空间扩散的趋势,地理集中度也下降至2010年的0.397,与2006年的最高点相比,降幅仅为3.1%。
我们发现,“十一五”期间中国消费需求在空间上呈现从东部小幅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2006年开始,东部地区最终需求占全国比重从52.35% 下降到2010年的51.42%,其他区域则呈小幅上升的态势,其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增幅较大。这种消费需求在空间上的差异和变动趋势主要是基于以下两方面 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和居民收入的不均等。虽然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新规划的实施下,东北、中部和西部获得极大发展,但东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依然保持在50%以上,这种发展水平的差距直接导致“东强西弱”的消费空间格局。
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工业和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引致了中西部地区潜在消费需求的增加,但消费需求增幅较小,导致中国整体消费需求空间转移缓慢。
与消费变化不同的是,投资需求呈现由集聚到扩散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东部地区在依靠其区位优势和中央政府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 的支持下,投资开始不断向东部地区集中。在投资不断向沿海地区集中的过程中,中国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为协调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差距,中央政府从1999年开始加大对内地尤其是西部的投资力度,这样中国的投资需求在空间上开始呈现出向内地扩散的趋势。
西部大开发以来,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不断下降,其他三大地区投资比重则呈上升趋势。
结论与展望
通过上面分析,笔者对2012年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以及新规划的实施,使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被打破,“十一五”末期,东部地区GDP增长速 度首次低于其他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用开始显现。同时,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现出缩小的态势,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发展的时期。
第二,整体经济活动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随着工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转移而被打破。但是由于自1979年以来,服务业不 断向东部地区集聚的趋势并未改变,这也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主要原动力,同时,消费需求也不断向东部集聚。因此,东部沿海地区依然是中国 经济增长的“重心”。
第三,随着新规划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指导作用开始逐步显现,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将由过去过多依赖外部环境的支撑,向内生性、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 变。虽然近几年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其他地区,而且其投资占全国比重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其依然获得了大量的政策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强 劲的消费支撑。
几点展望:
其一,2013年,随着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和一系列国家级规划的实施,在投资驱动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将会获得极大的增长动力;东部沿海地区也会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居民消费和服务业是其获得的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中国区域经济整体分散、区域集中的空间结构会得到加强。
其二,2013年,外贸形势会有所缓和,美国经济逐步复苏,欧盟开始走出危机的阴影,对东部地区是利好。如果2013年城市化带动的国家发展战 略正式启动,东部地区将会获得较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和进城农民转化为市民的资金,因此2013年的区域发展,不排除掉头向东、形成新的沿海带动的发 展格局。
其三,2013年,工业的区域之间转移将进一步加快,同时加快其郊区化和小城镇化的进程,第三产业和一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在东部沿海中心城市的聚集也会进一步加快。两种产业移动的趋势对中国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需要用新的方法去重新评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