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从此,“东方巴黎”之誉被世界舆论所认可。
明清时期的上海,已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但作为松江府辖下的一个滨海小城,上海始终仰慕苏州,追随杭州。近代以来,上海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形成了一种开放传统,并迅速走向繁荣,不仅超越苏杭,而且卓然成为中国的首位城市。
上海近代化的起点
上海开埠后,即在世界上引发了淘金热潮,“到上海去”的声音在巴黎、纽约及伦敦街头回荡。定期航轮从伦敦、从巴黎、从香港,驶至外滩,上海与世界的联系日益扩大。
英美法侨民首先进入上海;随后是近邻的日本人,最高时达10万以上。20世纪初2万俄国人和3万犹太人陆续抵沪。外国人来到上海后,建立了英租界(1845)、美租界(1848)、法租界(1849)。租界既是中国受制于帝国主义的耻辱象征,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人学习先进技术的开端。一文不名的犹太人哈同,通过投资房地产业而成为首富。一个前奥匈帝国的士兵邬达克,因缘际会成为了上海最著名的建筑师,这位匈牙利人留下了60幢不同风格的建筑,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吴同文寓所……几乎每幢都是经典。音乐家魏登堡为躲避纳粹的反犹浪潮来沪后,成为国立音乐院的教授,培养了谭抒真、黄贻钧、陈传熙等一批乐坛优秀人才……
晚清上海的市政建设,已处于亚洲领先水平。1876年,中国第一辆火车从苏州河畔驶向吴淞;1882年在南京路31号,世界第三个发电厂建成;又过了一年,两江总督李鸿章打开黄浦江边的引水闸门,上海进入了自来水时代;1908年3月5日,第一辆电车从晨钟暮鼓的静安寺开到了熙熙攘攘的外滩。此后上海的商业化水平飞速提升,南京路上出现了先施公司(1917)、永安公司(1918)、19层的新永安大楼(1933)、新新公司(1926)和大新公司(1936),形成繁华的商业环境。金门饭店(1926)、都城饭店(1934)以及被誉为“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1934)等大型豪华高层饭店的诞生,也将人们的生活推向奢华的极致。这一切表明,上海已成为市政现代化程度最高、商业最繁华的城市。
早在1881年,人们已将日新月异的上海与巴黎相提并论。《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惟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从此,“东方巴黎”之誉被世界舆论所认可。后来出版的《上海指南》用三个排比句来形容上海形象: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西方的纽约。上海人口在1900年后达到百万,成为中国首位城市;到1930年代,在世界城市中位居第六(伦敦、纽约、东京、柏林、芝加哥和上海)。
上海新文明的成长
近代百年间,从苏州文化到上海文化,江南地域文化完成了版本升级。作为江南新的中心城市,近代上海的崛起,不仅改变江南固有的城市格局,而且加速了上海与江南腹地的互动,并以一种新的经济力量,重构江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秩序和人文秩序。20世纪初期,就已有人把这种互动中的重构,不无夸张地称为“普遍的‘上海化’”。以前是上海“城中慕苏、扬余风”,现在轮到苏、杭来沐浴“海上洋气”了;以前富庶莫过苏杭,现在是“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此前的上海是江南的上海,此后的江南则成了上海的江南。
可以说,近代上海文化是江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结晶。拥有江南文化传统的上海,又成为了最大的移民城市(外来移民占居民的80%以上),大量移民带来的各地文化也汇聚于此。上海是西方文明的窗口,这里的外国文化也是多元的,除了英美主流文化,还有法国、意大利的拉丁文化,德国、俄罗斯、犹太文化,甚至还有朝鲜、日本文化的影响。
上海是近代西学传播中心,而后发展为中国现代文化和娱乐业的策源地。新式教育、报纸、出版业、广播、电影、游乐场等,出现早,数量多。1868年发刊的《万国公报》,成为传播西学的阵地。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中文报纸《申报》于1872年创刊。在出版印刷方面,墨海书馆(1843)、美华书馆(1860)、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68)、土山湾印刷馆(1874)、点石斋石印书局(1879年)、同文书会(1884,后易名广学会)等,都是译介西学、传播知识的重要窗口。到民国时期,上海出版业更加发达,号称中国三大书局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和世界书局都在一条福州路上。1899年,汪优游、朱双云和徐半梅等上海学生的登台演剧,成为了中国话剧史的开端。1896年在电影诞生半年之后,这种“西洋影戏”就出现在了上海。不仅如此,此后的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重镇;一部《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一大批综合性娱乐场所、游乐场所陆续建成,如著名的新世界(1915)、大舞台(1915)、天外天(1916)、大世界游乐场(1917)、建于永安公司屋顶的天韵楼(1918)等等。1920年代,各种娱乐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都达到鼎盛。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毫无争议的文化娱乐中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