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2)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历程(2)

革命与救亡思潮的发祥地

近代上海作为中西交汇的国际都市,也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管道。康有为1882年经过上海,他从上海繁华的背后,看出了“西人治术之有本”,看出了先进的有希望的文明,于是在沪购买大量西学书籍而返京。这次上海之行,成为他思想的转折点。紧随其后的还有刘光第、梁启超等,他们都在上海受到了新文明洗礼。梁启超曾自述其在北京考取功名“下第后归道上海,从坊间购得《瀛环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且见上海制造局译出西书若干种,心好之,以无力不能购也。”

1903年,反清志士邹容、章太炎在上海分别写成《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呼吁反清革命、建立“中华共和国”,刊于《苏报》而轰动全国。对此清廷强烈要求租界会审公廨引渡章、邹,恨不能立时三刻凌迟处死。但会审公廨予以拒绝,最后章、邹仅被判处3年和2年徒刑。“苏报案”后,《革命军》刊印20多版。此后,从章太炎、蔡元培、刘师培、严复等,到张元济、于右任、陈独秀、章士钊、马君武等,他们办刊办报,使上海成为了革命舆论中心。武昌首义之后,南方各省纷纷响应,相继脱离清廷宣告独立。在这一过程中,上海群集“各省之力”,实际成为了担当领导辛亥革命的中心城市。孙中山曾言:“时响应之最有力而影响于全国最大者,厥为上海。”五四前后上海出现了一批介绍社会主义思潮的刊物,主要是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邵力子主编的《觉悟》、张东

荪主持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戴季陶主编的《星期评论》。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以《新青年》为阵地,发动新文化运动,这场百年前的启蒙运动影响深远。

上海城市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便捷的内外交通,亦使其成为中国政治活动的最合宜地区。清末,强学会、农学会、自立会、中国教育会、光复会、预备立宪公会、同盟会中部总会等在上海成立。民国成立后,有近60个政党政团在上海创建或活动。1919年,中国国民党在此正式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时期的上海,不仅是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起航地,也是苏俄和共产国际苦心经营的远东基地、朝鲜革命力量壮大和博弈的舞台以及日本共产主义运动的海外中转站。此后,还有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即国民党改组派)、中国民主促进会等诞生于此。

上海亦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发源地。1930年代日本入侵中国,上海各阶层纷纷投身于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上海组建抗日救国委员会,此后在“一二八”事变中,随着上海地方协会、反日会等的诞生,上海逐渐成为全国抗日救亡的中心。“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上海各行各业的救国会纷纷成立;于是,全国各地也学着上海的榜样相继设立,表达一致抗日的共同要求。1936年5月,18个省市的救亡团体代表齐集上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宋庆龄、何香凝、马相伯、沈钧儒、章乃器、陶行知等担任执行委员,上海实际上起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指挥部的作用。1936年11月在救国会支持下,发动上海各日商纱厂大罢工,数天之内日本企业损失达百万元,日本朝野上下大为震动。到1937年,上海又成立各界抗敌后援会,全民敌忾,协助中国军队进行了一场空前惨烈的上海保卫战。

中国制造的大本营

上海地理位置优越,不仅是中国海岸线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长江的入海口,也是亚太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加之充分的国际联系,上海成为中国最早进入全球化分工行列的城市,迅速地由一座江南县城一跃而成为中国的经济首都。

早在19世纪初,上海就已是中国南北沿海贸易的中心,以后更直接参与国际贸易。1846年,上海出口货值仅占全国总量的16%,1852年超越广州成为中国贸易中心。到1863年,广州口岸的进出口总值,已不及上海的十五分之一。在1865—1936年间,上海占全国对外贸易份额的45%至65%。

外资首先进入上海,并催生一系列新的产业。紧随其后,中国人自办的现代企业也逐渐发端。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创办,此后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企业纷纷设立。《马关条约》签署后,日本以及其他各国取得了在华投资设厂的特权,上海工业化的步伐开始加速。到1913年,外资企业在上海的总资本达到6346万元,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0.34%。20世纪30年代,约有46%的外国直接投资集中在上海。

效仿外资企业的民族工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据统计,1895年至1911年在上海新办的民族工业企业为112家,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以机器工业为例,1920年民族工业工厂数已达114家。一战期间是中国资本主义的黄金年代,由于欧洲列强间的世界大战,外资资本的势力大为受挫,上海资产阶级乘机迅速崛起。上海出品的棉布与面粉,成为中国最早输往欧洲的大宗工业品。此后,简氏兄弟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荣氏的申新、福新纺织面粉集团、刘鸿生企业集团等不断涌现。

品牌孕育了一座城市的价值观和财富观。上海这个中国制造业的大本营孕育了百千个名牌产品。如近代的兵船牌面粉、华生牌电器、飞虎牌油漆、三角牌毛巾、双妹牌化妆品、关勒铭金笔、阴丹士林花色布、培罗蒙西服等。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进入了“上海制造”的时代,“上海制造”也成为这个城市的骄傲和名片。上海牌手表、永久凤凰牌自行车、蝴蝶牌缝纫机、海鸥牌照相机、恒源祥绒线等,风靡全国。1990年代前,上海名牌约占全国的8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上海城市再一次魅力四射,惊艳登台。外国记者报道说:上海正重现其“东方巴黎”的迷人风采。的确如此,这座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从来没有如此旺盛,如此令人振奋。上海吸引了海内外的巨额投资,迎来了新的移民浪潮,创造了开风气之先的诸多“第一”:新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第一张股票,第一块批租的土地……上海始终坚持“开拓性、坚韧性、操作性”的有机统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历史连接未来,经历了170年城市现代化历程的上海,正在探索“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新路。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