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生子产业链调查:海外月子中心良莠不齐(2)

赴美生子产业链调查:海外月子中心良莠不齐(2)

条条理由选美国

“咔嚓”一声,2B铅笔的笔芯断了,可答题卡还没有涂满;作文在写最后一段,可是题目总是想修改,手忙脚乱中,教室铃声骤然响起——这是时常惊醒上海姑娘李琳的噩梦,那是高考的“苦难岁月”长久留下的“遗产”。如今已经30岁的李琳在上海一家外资企业做财务工作,尽管已经离开校园多年,却仍然摆脱不掉那些阴影:“我是被国内的教育制度折腾得死去活来了。”

三个星期前,她不经意间看到报纸上有到美国生子的服务信息,立刻决定要成为一名实践者。她详细列好了自己的计划:为不让公司知道,她准备以别的理由获得公司开具的在职证明,以申请签证;怀孕后,再托医院关系向公司获得至少三个月的病假许可,前往美国生产。

当然,这其中的可变因素仍然很多。 她担心家里的活动资金可能不够,“中介说的两万美金应该不够,得再存几个月钱准备三万美金才行”;她只去过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担心签证被拒;她还在苦苦寻觅性价比较高的月子中心,“毕竟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生孩子”。

不过,这些困难在“以留学生身份就读国内高校、以美国人身份进入美国知名大学”的诱惑下,似乎不值一提,“想到孩子可别走咱的老路,能让他轻松一点是一点,我就觉得这折腾得值。”

一切为了“孩子”,尤其是,当这个还未出世的“孩子”将会成为家里老二的时候。

同样住在上海的陈馨本来从未想过“一胎制”有什么不妥。她受着“计划生育”的教育长大:小学课本上就讲,我国地大物博,人均资源占有量却总是世界倒数;春节晚会,她也会看着“超生游击队”发笑。然而,当她知道第二个孩子已经孕育时,事情却不一样了。“如果没有一胎制的政策,我会希望有两个孩子,我很期盼两个孩子在家打闹嬉戏,长大后也能有个相互扶持。”她说。

陈馨试想过很多可能性。怀孕时得避开居委会的耳目,是担惊受怕地在家待产,还是躲回乡下老家去?生了之后要罚款,根据《上海市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若干规定》,将按夫妻双方实际年可支配收入的三倍征收。“反正要罚款,不如拿了这笔钱去国外生”,有海外留学背景的老公很快做了决定,“既然国内不能要这个小孩,我们就把他(她)生到美国去。”

更好的教育、“合理合法”的二胎,是众多赴美生子妈妈们的首要考虑,而其他理由则不一而足。聪聪的妈妈王静,曾在国内一家大型医院妇产科工作。因为床位紧张,只有临近生产状态的孕妇才会被送到待产室,“反正脱光了,有时候给你盖床被单,有时这都没有。很多家属就在外面等着,就这么从人堆里推过去了,让我感觉挺没尊严的。”王静至今仍有心理阴影。

还有的准妈妈只是“灵机一动”,比如公司恰好派去美国商务出差;或是赴美求学、培训交流。更有出人意料的理由——“可以逃离婆婆老人家的魔掌”。有妈妈在网上留言说,“免得老公在家‘里外不是人’,免得为婆婆一知半解的月子知识而吵架,让坐月子就像在作战一样”。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