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早年有件轶事:一天,他走进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感到演讲十分动人,准备捐献口袋里的全部金钱;过了10分钟,牧师仍然没有结束演讲,他感到有些厌烦,寻思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依旧滔滔不绝,他已经十分反感,决定不捐一分钱;最后,牧师结束了冗长演讲,他已经痛苦不堪,不仅没有捐钱,还从募捐盘里偷走 2元钱。言语表达是领导者动员、组织和激励追随者的基本方法,言语表达能力是领导者必备素质。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也高度重视领导者的言语表达。早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就曾批评一些领导者不善于言语表达: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2010年,他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讲话中,批评一些领导者言语表达的“长、空、假”现象,将其提升到文风高度。笔者以为,提升言语表达能力,各级领导者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用心讲话,饱含感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高明领导者言语表达时都注重以情动人,1940年4月丘吉尔就任英国战时内阁首相,此刻,法西斯铁蹄遍及全球。上任伊始,他发表了著名国会演讲:“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有的只是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这极大振奋了英国民众反法西斯的信心和斗志。
言语表达根本目的是传达理念、激励民众,领导者为此必须做到:一是言语表达的逻辑性。这是思辨逻辑性的外在表现,要求领导者言语表达时,必须按照通常的逻辑表达方式或追随者所能理解的逻辑方式进行表达,尽量实现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化。二是言语表达的准确性。人们的思维过程是一个内省过程,故可以直接把握观点、思想的本质。然而,在言语表达时,则必须以对方能够清晰接受为目的,为此,准确的遣词造句就是基本要求。三是言语表达的感染力。这是对领导者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它不仅要求领导者能够明白、晓畅地表达思想内容,而且,更进一步要求能够激发追随者内心强烈的情感共鸣。
精心准备,简洁明了
领导者言语表达必须做到精心准备,既“不打无准备之仗”,更不能“信口开河”。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通篇只有272个英文单词,时间不到3分钟。在这篇简短演讲中,林肯不仅哀悼了在战役中南北双方的死亡官兵,还表达了一个政府存在的根本目的——民有、民治和民享,这篇演讲如今已被公认为世界最著名的演讲之一。这篇演讲正是林肯“精心准备”的结果。林肯曾就“演讲准备”说:“如果我有8个小时去砍一棵大树,那么,我首先会花6个小时去磨斧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