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我不生气,夸奖不足惜,挫折不泄气。因为我是一名党员,要干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当代农村干部的杰出代表吴仁宝,是一个大胆往前冲的改革实践者。他经常讲:“骂我不生气,夸奖不足惜,挫折不泄气。因为我是一名党员,要为我们中国共产党争口气,所以我要干到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大胆实干是吴仁宝的品格。这不仅因为他“公生明、廉生威”,更因为几十年来大家共同目睹的一个个“黄土变金”创新奇迹,被实践证明是经得起检验的。他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吃透上级一系列政策精神基础上,始终坚持“不唯上、只唯实”和“发展是硬道理”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善于运用自己的思考有的放矢,大胆抵制极左思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造成的各种发展阻力,不断灵活变通创新“三农”发展思路,并用于指导“农改工、先富带后富”等集体实践。这是吴仁宝留给大家共享的最宝贵精神财富。
吴仁宝的实干绝不是蛮干,而是充满智慧的巧干。他关心国家大事,细心而审时度势。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寻求发展之道。他把“宜统则统、宜分则分,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一村两制、按劳分配发挥多种积极性,组织农民、教育农民”等等,变成了各项改革创新的实践成果: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就领衔悄悄兴办五金厂,并“少量分红多留股本”促发展;巧用“政府手和市场手”多业并举、市场通吃,加快跨越式发展;坚持村级党组织领导,坚持《村民自治条例》管理,坚持发扬文明乡规民约传统,把原本是一盘散沙的农民聚沙成塔,壮大成如今傲视群雄的集团公司……“活学活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吴仁宝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大多数人是支持改革的。但改革总会触及到利益的调整与再分配,需要冲破传统观念和现实障碍的羁绊,因而会遭遇骂声、反对声。吴仁宝不怕骂。原总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华西小村,近年来兼并邻近10多个村庄,扩张为35平方公里的华西大村后,不仅产生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冲突,而且“按资分配”和“按劳分配”在三种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华西小村原200多户,主要依靠40多年来越滚越大的“资本增值”;而众多扩容的农户,尽管每年每亩地租收入高于其他地方数倍,另加免费供应每人定量标准粮油等,但先富户越来越富的现实让他们“很不服气”;工薪收入较高的外来打工群体,尽管各自都承认“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但与前两者相比较,“出卖劳动力遭受的剥削”,更是“没处讲理”。于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红眼病”便悄然滋长。“胜不骄,败不馁,更不怕被骂!”吴仁宝和华西村党委,对各种舆论褒贬十分淡定。吴仁宝说:“公平正义,不是养懒人、养闲人;不拉开收入分配档次,就没有华西村的今天;要是再搞平均主义,华西村肯定完蛋!”走共同富裕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兼顾效率和公平,并不是说要否定按劳分配和多劳多得,只是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是为了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观,其核心精髓和最大实用性,就是要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指导我们实事求是地探寻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巧妙运用这些带有指导性的规律,结合国情、省情和民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凝聚民心共同进行符合社会、时代发展规律的改革创新、卓有成效的科学实践。吴仁宝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改革正未有穷期。如果依然墨守成规、“宁左勿右”、上行下效、本本主义、照本宣科、“缘木求鱼”,以及“遇见难题绕道走”、“攻坚闯关不敢走”、“自我革命不愿走”等,怎么谈得上科学实践和跨越式发展?怎么对得起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和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广大城乡老百姓?!
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亿万民众高声唱响的美丽中国梦,是激发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勇于开拓创新的时代动员令。中国改革已到了深水区,需要我们大胆实践、大胆探索。万众一心、坚定不移地积极推进深化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必将引领创新理论不断拓展升华,并指导改革实践不断攻坚克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