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抢抓机遇

论抢抓机遇

摘要:几年前,笔者在与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文化参赞交谈时得知,2003年,贵州省的舞台艺术精品大型杂技歌舞《依依山水情》,由于本可克服的困难而遗憾地失去了在百老汇驻场定点商演的绝佳机会。此事,无论对于贵州文化产业走出坚实步伐,还是对于在世界级舞台展示中华文化和贵州艺术,都是一次令人痛心的机遇错失。

几年前,笔者在与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文化参赞交谈时得知,2003年,贵州省的舞台艺术精品大型杂技歌舞《依依山水情》,由于本可克服的困难而遗憾地失去了在百老汇驻场定点商演的绝佳机会。这台剧目的艺术水准是一流的,曾荣获2002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其市场价值,经过百老汇专业人士的考察评估,也得到了充分认可。一切顺利的话,《依依山水情》本应登上百老汇舞台并长期商演,从而开创中国舞台艺术进军国际高端艺术平台的先例。可是,区区一百万元人民币难倒了英雄汉!由于经费拮据、赞助无门,加之沟通不畅、汇报不力等原因,我方硬是凑不出这一百万元保证金,导致此次贵州文化打入国际市场的开拓之旅半途而废。此事,无论对于贵州文化产业走出坚实步伐,还是对于在世界级舞台展示中华文化和贵州艺术,都是一次令人痛心的机遇错失。

回顾历史,可以把现代贵州的发展看成一部奋进与彷徨、跨步与蹒跚相互交织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因抓住了机遇而柳暗花明、大干快上的辉煌经历,也有因错失良机而陷于困顿与无奈的诸多遗憾。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几年,贵州始终抓住交通这个发展的头号瓶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遇,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奋力改变“黔道难”的窘境。经过连续多年的奋斗,贵州的“铁、公、机”(尤其是公路)建设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今天,一张纵横交织、高效快捷的立体式交通网络正在山高沟深的贵州大地上形成,世世代代贵州人期盼的“天堑变通途”愿景正在成为现实。2011年,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促进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战略机遇,在一年的时间里不懈努力、奋力攻关,终于实现了“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为贵州争取到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贵州的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贵州的全面小康建设步伐与全国的步伐实现了同步。“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及实施,是有史以来贵州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最成功的例子,值得大书特书。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不指出,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错过的机遇,或有意无意拒绝的机遇也的确不少。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曾因为负担不起建设的后勤保障费用,而“谢绝”了湘渝铁路途经铜仁。这一错失,使黔东北的铁路建设停顿了好几十年。贵州的卷烟工业曾经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年的一句顺口溜“一云二贵三中华,黄果树下牡丹花”,凸显了贵烟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拨出巨额资金投给贵阳卷烟厂用于技改,但有一个条件:地方财政需配套数亿元。面对这个机遇,我们踌躇了、退让了,结果这笔巨资被云南“吸”走,致使玉溪卷烟厂这个原来的“小老弟”在十年内迅速超过了我们,以至于后来发展成了全国的行业大户。时至今天,许多当年的老领导、老企业家谈及此事,仍嘘唏不已。

历史不能假设,已经过去了的事情没有“如果”。但是,从总结经验、启迪当下、昭示未来的角度讲,回顾、反思、推敲、解读历史,无论如何是值得的。

从资源来讲,贵州在不少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比如我们的旅游,我们的烟酒,我们的药材和茶叶、我们的民族文化等等,有的方面甚至具有唯一性。从能力来讲,贵州的干部、群众在聪明才智和勤奋程度上也不比别人差。在发展方面,我们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与许多周边省份处于比肩的地位,只是后来我们渐渐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重大机遇来临时,我们似乎总是慢半拍。亦即:对即将到来的趋势不十分警觉,对出现在眼前的机会不十分敏感,对已经丧失的机遇不十分在意。这些问题,与长期的地理隔阂与历史局限有关系,但更为根本的原因则是思想观念的封闭、守旧。千百年的“天高皇帝远”,贵州人的生存压力不特别大,危机感不特别强,对发展的渴望也不特别迫切。我们喜欢坐而论道,理论与实际结合得不够好,抢抓的意识、拼搏的冲动都不够足。于是经常是:醒个大早、起个晌午、出个晚门、赶个末集。

如此看来,抓机遇这个老话题还得继续讲下去。

面对机遇,要敢抓。只有果断行动,乘势而上,才能在发展中赢得主动。1947年,摆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决策者面前的是同一件命运攸关的事:如何通过逐鹿中原来掌握战争的主导权。胜者,少则可得半壁江山,多则可直接威慑江南乃至全国。为此,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从内线作战转为外线出击,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军占巨大优势的地区。在前有黄河、后有追兵的危急情况下,刘伯承振臂高呼:狭路相逢勇者胜!全军将士气冲斗牛,奋勇杀敌,冲出了重围,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在敌人的心脏里插上了一把尖刀。解放战争从此转向战略进攻阶段,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由此产生。按常理,“远途跋涉,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但在特殊情况和关键时刻,却是出奇制胜的法宝。这里的关键在于一个“勇”字,即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豪气和锐气。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这样的精气神同样非有不可。面对机遇,成功和失败的概率各占一半。如果不敢抓,或口头上抓却不真心抓,就等同于放弃,那从一开始就失败了。如果主动抓并且真心抓,成功的概率至少是50%;如果抓得紧、抓得好,成功率就会更高。我们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那种“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面对历史机遇时,表现出背水一战、孤注一掷的气概来,抓住机遇,敢打硬仗,务求必胜。

面对机遇,要抢抓。机遇总是少见甚至罕见的事情,它的适应空间一般不大,停留时间也不长,甚至稍纵即逝、一去不返。此外,机遇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不会格外照顾谁。在这种情况下,就一定要有争的意识、抢的冲动、拼的决心、搏的气魄。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这个“鲜”,体现的正是争抢、拼搏过程中的智慧和技巧。韩国“鸟叔”朴载相,以一曲“江南style”而风靡世界。个人艺术和外在形象都并不很突出的鸟叔,取得成功的因素很多。客观上,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联合国秘书长的力挺,使他获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鸟叔本人的主观努力则是关键性的。其中,创意、执着、出奇、自我宣传等等,都功不可没。这里面有一个根本性的因素:在大众娱乐界群雄争强、从形式到内涵都空间不大的形势下,必须在关键环节先人一招、出奇制胜。他创作出了“骑马舞”这一看似普通,却极具刺激性和吸引力、老少皆宜、一学就会的歌舞表演形式。通过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朴载相在短短数月时间成为了自李小龙之后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亚裔文化明星。现在回过头来看,他的成功不是别的,正是创新和拼抢的结果。

面对机遇,要会抓。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只有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才能脱颖而出。同样一件事情,有人视若无睹,有人却奉为圭臬;同样一种趋势,有人顺其自然,有人却逆流而动。这里,宏观环境是决定人们主观选择时的基本参照系,但究竟将一个历史事件视为天赐良机还是视为普通事态,则取决于人的种种特殊情况,如观察视角、思维方式、心理准备和人生态度等。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故事,就是这些因素的体现。对于屡遭败绩的刘备而言,诸葛亮是他最后的指望,也是他最后的机遇。为此,身为“皇叔”的他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最终争得天下的三分之一。而在诸葛亮这边,他为了迎接机遇,也早已做好了充分准备。他虽躬耕南阳,却运筹帷幄,终于迎来明主,于是作“隆中对”、草庐三分天下。刘备和诸葛亮,互为机遇、互展抱负,最终成就了大业。他们君臣二人,堪称善抓机遇的典范。

以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为时间参照点,今后七、八年是贵州最关键,也是最后的战略机遇阶段。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实在已经输不起,正因为如此,我们再也不可失去机遇。能否牢牢把握机遇,实现后发赶超,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发展的步伐。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太平盛世,是百姓的期盼;而创造太平盛世,是治国者的职责。人民群众需要太平安康,官员却不能做太平官;为了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官员个人的辛苦指数却不能低。事实上,对今天的从政者而言,早已不必“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了,更用不着“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了。但是,工作中的“励精图治、精益求精”,必要时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怎么也不为过。就贵州的跨越式发展和贵州四千万人民的福祉而言,衡量领导干部的水平、能力、素质、政绩等,一条硬指标就是看是否敢抓机遇,是否抓得住机遇,是否用得准、用得好、用得足机遇。这里面,既要有胆识,又要有气度,还要有智慧。这些,既是组织上对我们决策能力的现实考量,更是老百姓对我们工作满意度的检验尺度。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