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GDP增长?

为什么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GDP增长?

经济问题背后的逻辑与脉络

一段时间以来,收入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居民消费不足等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全面、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具体表现。解决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要靠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这就需要对这些问题的逻辑关系与脉络加以梳理。

为什么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GDP增长?在农村,主要是工业化过程中本应归农民的土地增值收益相当大部分被地方政府和企业获得。在城市,原因有三:一是劳动者薪酬收入偏低。二是居民财产收入下降。股市下跌,负利率使储蓄受损。三是传统制造业快速发展,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分红少;资源税、利率等要素价格偏低。这三个因素直接刺激了第二产业扩张,而能扩大就业、普遍提高薪酬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发展受到明显抑制,劳动报酬增长慢于企业利润提高。

为什么会出现产业结构扭曲?一是税收问题,因而目前正在进行“营改增”的税制改革。二是过去几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加上地方政府能以土地收入为杠杆高倍撬动贷款,所以加快了第二产业投资。特别是一些垄断性企业能获得大量贷款并以独占的优势多元化经营,如通过金融、房地产等非主业投资获取利润,所以不断推高投资水平,导致产业结构扭曲。三是服务业的投资限制过多,民间资本难以进入。四是资金、资源等要素价格改革滞后,再加上前几年外部需求繁荣的刺激,助推了垄断性、资源性企业以低廉的成本加快扩张。

以上扭曲的收入结构、支出结构和生产结构,加上资金、资源等要素价格低廉和行政管制、外需繁荣等因素,必然导致国内生产的大量产品和服务要靠大量出口来消化。

可见,我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问题是密切关联的,而且其成因不仅仅局限于实体经济,资金、资源等要素价格改革不到位以及土地收益分配、市场准入限制、税收和行政性垄断等因素同样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抓住核心、突出重点,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

深化改革的行动框架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应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要素价格改革为核心和突破口,推进征地、社保、财税、国企等重点领域改革。

(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及其连锁反应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根据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目标,提出居民收入提高的量化目标。主要包括:未来8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城镇居民养老标准、贫困救助线等扶弱目标;逐年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的量化目标;逐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的各项社会保障量化目标。推进这方面改革带来的财政收支压力,会进一步倒逼财税体制改革。同时,解决长期负利率导致居民财产损失问题,会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

提高农民收入重点是依法改革征地制度,让农民更多分享土地级差收入和长期增值收益。目前,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超过收入分配差距,这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应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两大原则,允许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需要提前做好准备的是,今后土地增值收益基本归农民后,我国经济马上会暴露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土地出让金骤然减少,城市建设资金将捉襟见肘。二是按国家规定,土地出让收益必须按一定比例计提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土地开发、教育基金等支出。土地出让金骤然减少,将直接影响农村的教育、农业、水利建设等,导致地方财政吃紧。再考虑到收入分配、社保改革中新增的财政支出及多年累积的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因素,就会倒逼财税体制进行深刻改革。在财税体制改革中,解决严峻的收支缺口问题,只能从提高国企分红比例和出售部分国企股权的改革中寻找出路。

相关阅读
责任编辑:郑瑜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