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我们有很多专业部委,我们有些专业部委本来应该成为某方面的决策的主体,但是由于部分决策权集中到相关的综合部委,他主要偏重于具体的资源分配和相关审批,这样就不能不使起其决策主体的特色不突出而执行结构的特点突出。另外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不分也给权力行动留下很多的空间。所以综合各方面看,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层次问题是调整优化权力结构,怎么调整优化权力结构,我概括六个字:放权,分权,限权。
什么是放权?刚才王一鸣和魏杰教授都谈到,我的概括就是以增强市场和社会活力为目标实现政府放权。因为我们知道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正像魏杰教授讲的,关键是政府向市场放权。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权,在更大程度和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社会管理创新实质上是政府管理社会方式的创新,所以解决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关键也要从行政控制形的这样一个方式,逐步转向社会的公共治理,这个关键也在于政府要向社会放权,在激发社会活力的基础上来创新社会管理。也包括向地方放权。
第二什么是分权?就是以全力有效制约和协调为目标实现政府分权。从十七届二中全会到“十八大”都明确的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分离,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并且“十八大”报告把它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七大要点之一。所以建立行政范围内这样一种分权体制,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按照十七届二中全会和“十八大”报告的要求来看,第一我们前些年大部制改革往前走了一步,但是在权力结构优化调整上,尚未有重大突破,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还没有破题。第二这样一种行政范围内的分权,它是一个涉及权力结构的调整优化,我建议需要尽快形成总体方案,成熟一个推一个。
什么是限权?我的概况是以权力运行公开透明为目标、实现坚决政府权。那么有三个大的要点。
第一建设一个透明的政府。我们一直讲阳光政府,什么是透明的政府?政务公开,预算公开,司法公开,包括官员财产公开。今天早上看到国务院公布的政务公开到明年六月份要提出方案和抓落实,这属于是研讨会,我觉得这个时间还有很大余地要往前提。到明年六月份在提出,也就是到2014年6月份提出政务公开,和现实的改革和社会对政府改革的需求应该说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加强严格的行政监管。
第三是社会的监督。
只有把以权力监督权力和社会监督权力相结合,我们才能找到除了法治以外的一条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里的有效途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也反映出来,权力监督权力在现实的情况下是有限的,而把权力监督权力和社会监督权力结合起来,产生的效果就大不一样。
最后第三个大问题,这次机构改革的特点就是刚刚魏教授讲的,怎么样以放权为重点来破题政府职能转变。我的看法是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最突出的亮点就是两个字,放权,在分权和限权上还是有限的,在放权的问题上应该是这些年很突出的亮点。既提出原则上的要求,也提出了某些具体上的措施。
第一推动政府向市场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有四个方面的要点。
第一,进一步减少经济领域的行政审批权。这里提出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主要不在于设置行政审批,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市场监管,对事前的控制审批为事后的有效监管。从这样一点出发,提出了很多减少行政审批包括工商登记制度等等,都提出了具体任务。
第二推动垄断行业的经营权向社会资本放开。这次铁道部并入交通运输部,表明铁路行业的政企分开开始迈出步子,但是大家讨论,有的说这样的改革可能比原来改革形成的效果更坏,但是我想最重要的在于能不能在政企分开的前提下来打破垄断,建立有效的竞争机制。
第三个减少资源要素价格的行政控制权。这个刚才一鸣也讲到了。
第四个减少过多通过产业政策干涉企业的行政权力。刚才都提到了光伏产业面临的问题,这对我们的产业政策需要做一点反思,主要依靠优惠政策发展起来的企业很难长久。所以减少过多通过产业政策干预企业的行政权力,才能强化市场竞争机制,在促进经济转型中有效作用,必须保留有些产业政策也应当建立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
第二个放权就是推动政府向社会放权,激发社会活力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我想在三个方面有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向社会公益组织放权。比如向民政部门登记,实行备案制,改变双重管理格局,这双重管理格局的改变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使这一类的社会组织尽快的走向自愿发起、自选会场、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订活动、自主会晤这样一个方向发展,这样使社会的发育能承接政府某些行业管理职能的转移。
第二个就是像枢纽型的社会组织放权。比如说我们的工会、妇女联合会等等,这些组织如何在去行政化的前提下,来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逐步成为公益性、专业性、独立性的社会组织,这样我们可以走出一条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有机结合的新路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