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应有清晰的路线图
新型城镇化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市场驱动为主动力,因此要有以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发展为主的路线图。尽快改变征地拆迁——房地产开发——农民上楼和划 地建园区——政府投资七通一平——招商这类后遗症很多的旧模式,变外延发展为内源发展。产业发展路线图要预测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避免城市产业单一, 区域产业同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城镇扩容投资(含征地)每平方公里已超过30亿元,如每年转移农村人口1000万,以每平方公里1万人的城市 标准,总投资也超过3万亿元,这笔庞大投资不可能年年由政府包办,应以产业发展、市场驱动为主动力。也只有这样农村人口才能稳定就业,不降低居民的人均产 值和人均收入,从而巩固城市已有的社会保障。西方的城镇化是由工业化产生的,首要目的是使投资集中、原料集中、高素质人力集中,从而使用先进技术,集约高 效地发展经济,这一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
文化发展路线图要注重城镇传统文化保护,摒弃制造城镇象征和建设地标等在西方城镇已过时的文化发展思路,切实创造中国城市的特色。城市生态建设路线图 是要使城市这个人工生态系统与地域自然生态系统和谐,要以水定城,保证城市人均水面、人均绿地和污水、废气排放限量达标,建设低碳的循环型城镇。城市发展 路线图还要充分考虑城乡一体化和与相邻城市的互补。
同时,不能重蹈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大城市发展失控,造成恶果后再使城市空心化的覆辙。因此,城镇化过程中大城市的人口总量控制是重点,百万人 口以上的大城市占城市人口总量应低于40%,根据国际经验,最大城市人口不应超过2500万。大城市要特别注重高端产业创新,中小城镇特别注重特色化;同 时重视卫星城和中小城镇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要有渐进的时间表
借鉴国际经验,每年城镇化增长速率应控制在2.5%以下,使得在一定的经济增长率条件下城市住房、交通、环境、教育和社会福利能同步发展,保证新老市 民的生活质量不降低。在世界1990-2009年的城镇化过程中,起点高于50%的国家年增长率除阿尔及利亚外都在2.6%以下。
城镇化的建设取决于三个制约的解决:一是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二是扩展和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三是所在地域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宁可把这三个问题解决得好一些,而进度慢一些。
城镇化的三元参与理论
国际现代化城镇的经验表明,实现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总体规划、路线图和时间表的制定是必要的。纽约和华盛顿的发展都做了成功的城市建筑规划;莫斯科 的发展做了成功的环境规划;迪拜的发展制定了成功的路线图;东西柏林合并后的发展制定了切实际的时间表;但这些都不是个人或专家组闭门造车作出来的,都是 由政府、企业和新老居民三方参与,在经济发展和生态承载等科学理论指导下,借鉴国际经验进行的。鉴此,提出一个城镇化三元参与理论,即:政府、企业和居民 三元参与。
政府是城镇化的主导,做到依法行政。政府的职能主要有8项,即顶层设计、法规制定、总体规划、制定路线图、控制时间表、资金筹措、三方协调高效与科学管理。
企业是城镇化的基础,按市场规律运行。企业的职能主要有6项,即多渠道投资、参与总体规划的制定、评估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利用公共设施提高生产效率获取利润、保证最低工资与福利、促进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
居民(包括新老市民)是城镇化的主体,实现公众参与。居民的职责主要有4项:即自由选择是否成为市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实现公众参与;以诚实劳动争取成为“纳税人”,对城市发展贡献实实在在的正能量;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各项权益。
通过以上三个元素相互支持、互为补充、互相监督来落实18项功能,按城镇化规划的约束性引导使我国的城镇化走上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作者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原全国节水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