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整体思维 优化动力机制(2)

强化整体思维 优化动力机制(2)

摘要:■政府职能转变表面上是政府作用对象、领域和职责的调整,实质上是行政权力的调整、部门利益的调整,所以必然受到自身利益的阻碍。当前尤其要注意克服事权下移、财权上移产生的权责利不对称现象,保证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资源来履行相应职能。

探索“外压型”动力机制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的命题,如果联系到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对各级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的批评,则这个时间更早。但时至今日政府职能转变仍然没有到位,除客观因素外,一个深层次原因不容忽视:政府职能转变的主体和客体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说,政府既是改革的对象又是改革的主体。政府职能转变表面上是政府作用对象、领域和职责的调整,实质上是行政权力的调整、部门利益的调整,所以必然受到自身利益的阻碍。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各级政府有壮士断腕的勇气,更需要探索外部压力机制,突破部门利益的藩篱。

第一,科学评价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运用科学的指标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尽管中央反复强调科学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但在具体执行中,一些地方政府依旧奉行“GDP中心主义”,深度介入经济活动,通过“造城运动”、招商引资、土地出让等谋求经济总量的扩张,并以此作为干部升迁的“筹码”。对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政府应该承担职责的事项,则无暇顾及或敷衍了事,导致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社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社会矛盾增多,生态环境破坏,埋下发展的“隐患”。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改变以GDP和招商引资论英雄的做法,引导各级政府更多地履行公共职责。政府和干部的考核指标应全面反映政府职能要求,不仅考核经济职能,而且考核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职能;经济职能的考核不仅看总量及其增长率,更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如单位GDP的财政贡献度,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关联度,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稳定度。

第二,深入推进政务信息公开,运用外部约束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在透明政府建设方面迈出重要步伐。但政务信息公开存在着“外围”信息公开多、“核心”信息公开少的现象。在政府职能方面,多数部门仅公布了若干条职责,这些职责具体体现为哪些管理行为、由哪些内设机构负责则语焉不详。此外,外界需要了解的机构编制、经费收支、审批事项的依据和流程、行政收费或罚没的依据、数额以及使用等信息或者没有公开,或者公开的只是概况,难以达到有效规范行政行为的目的。因此,要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必须提高信息公开的“含金量”,全面公开政府依法、有效履职的信息,接受广大民众以及人大、政协、媒体监督。

第三,改革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运用资源配置手段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公共财政支出方向要与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保持一致,符合政府职能转变方向的事项应加大财政支出,反之则应削减或取消。今后应继续加大对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农业发展、公益性文化、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投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要加大财税体制改革力度,根据常住人口等基本条件不断调整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配置,为基层政府、村居委会减轻负担,使它们的主要精力能够转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区自治上来。要探索实施行政审批零收费改革,切断部门审批与部门利益之间的“脐带”,维护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公益性、非营利性。

第四,强化政府法制建设和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机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是现代政府的基本理念,也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保障。要发挥法治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不利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法律法规要及时清理,为政府职能转变扫清障碍;已经形成并被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政府职能转变成果要以法制形式及时给予巩固;对于那些具有探索性、前瞻性的政府创新实践要及时提供法律支撑和法治保障,为制度创新开辟广阔的空间。当前及今后要尤其重视有关政府机构权责划分、不同层级政府权责划分的法制建设,重视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在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具体行政行为的同时更加重视规范抽象行政行为,认真梳理各类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预防和克服部门本位主义,使政府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育长、教授)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