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获悉亲人正经历灾难的消息却还能踏上挽救他人的征途,有谁还能在明知家人近乎咫尺却因执行任务过家门而不入,在此次抗震抢险救灾中,就有这样这样一名雅安籍战士,那就是什邡市消防大队金河路中队战士何伟。家园被毁,对亲人,年轻的何伟不可能不牵肠挂肚,对乡邻,也不可能不忧心如焚,只是他为了更多的人,暂时把内心的担忧搁置起来。何伟说,“我知道家中父母、亲人安全就可以了,我在这里参加救援也是一样的,家那边肯定有其他战友在帮助他们。”这是一种境界。
无独有偶,这样的事也发生在武警四川总队一支队一中队长杨昌军身上。杨昌军的老家就在雅安芦山县思延乡,这次地震,他家未能幸免,房子倒塌了,家里值钱物被砸坏。得知儿子随部队来到自己家门口救灾,其父母想让儿子派几个士兵去帮忙收拾一下,比如把埋在废墟中的存折找出来,杨昌军拒绝了。拒绝不是冷漠,而是自律,这是对纪律的尊重,公私分明,这样的救援队员才让人放心。
“磨刀老人”吴锦泉的事迹值得一提。得知四川芦山地震消息后,吴锦泉来到江苏省南通市红十字会捐款,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一元硬币1714枚,五角硬币503枚,一角硬币7枚,共计1966.2元全部捐给灾区。吴锦泉并不富有,两千元钱对灾区也许并不起太大作用,一定程度上说吴锦泉本身就是需要救助的对象,捐与不捐,人们并不会责怪他。他捐了,这是一位朴实而善良的老人。
还有一件暖人的事。芦山老城区七旬多的余克全老太太在地震时受了伤,由于家毁了,儿子在外地不能回家,她和老伴带着8岁的孙子住进了帐篷,每天到医院换药需要侄子陪同。而实际上,他的儿媳妇就是这家医院的护士长,婆婆受伤两天了,儿媳却全然不知。余老太称,“没敢告诉她,这几天她也在忙着救别人,都没空回家,不想给她添乱。”这是一名深明大义的老人,没有过高要求,本分,诚恳。
可以说,在抗震救灾中,像吴锦泉一样热心捐赠的人一定还有不少;尽心尽力的救援队员,一定还有许多不为人知;志愿者队伍中,也有着太多的人在默默献力,不求索取。从救援者到受灾者,从志愿者到捐赠者,这些平凡的人,带给人们坚韧的力量,向他们致敬,把敬意化为实际行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