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是一种权利,而非被绑架的义务

慈善是一种权利,而非被绑架的义务

摘要:不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着家长衣服不让走,这是前日在丰台区南四环某幼儿园门口发生的一幕。我们规劝爱如潮涌,但这样的规劝是有前提、有界限的——前提是有效的制度敬畏、得力的政府作为,界限是尊重不掏钱的自由、理解迟掏钱的权益。真正懂得了慈善、敢于对不信任的捐款箱说不,爱心才不至于乱了章法,失了分寸。

不为地震捐款,孩子就拽着家长衣服不让走,这是前日在丰台区南四环某幼儿园门口发生的一幕。而在丰台区另一所初中,老师拿本登记学生捐款数,很多学生跟风捐款超百元。多位家长表示,这些募捐变了味儿,觉得学校和老师强制孩子多捐款。(4月25日《新京报》)

逼着孩子回家找大人要“红色的钱”,这自然是令人侧目的个例。但环顾四周,逼捐索捐的事情,在雅安地震后,见识的还少吗?一众网友在调侃凉茶,“还是原来的灾情,还是熟悉的1个亿,全国地震捐款领先的红罐凉茶……”成人世界里固然看不到“老师拿着小本子登记捐款的”传奇,但短信劝捐、工资代捐、开会劝捐的强硬做派,似乎也不比拿本子登记的文雅。

此前,全国人大代表、中华慈善总会荣誉副会长周森在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就表示,“每个人的工资,必须要有一笔钱进行慈善公益,就像现在纳税一样,超过3500多少税,超过5500多少税,要按照法律的程序。”这话一石千浪,虽逻辑悖谬,却也是很多决策者、很多制度设计的真实想法。但其实在捐款这件事上,中国人肯定是走在前头的,尤其是大灾大难的时候。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国平均每户家庭捐款额高达410元——以捐赠数额占家庭总资产比重来看,经济条件越差的家庭,捐赠数额占总资产比重越高。今次雅安震灾,截止4月22日,各界为灾区捐款总额已达到7亿(该数据尚不包括10万元以下捐款)。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