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精神是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生活,另一个方面是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无疑都是需要的。我们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我们从来不离开一定的物质条件谈精神生活。但是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现在,全国上下都在畅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首先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数千年来历尽坎坷而生生不息,就在于我们有着刚健自强、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如果把中国精神比作朗如日月的精神高地,中华民族志士先贤所凝结的民族精魂,则是巍峨壮丽的精神圣殿。有朝一日只有步入这样的精神圣殿,我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梦”。最近,四川芦山发生7级强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只要精神不倒,只要脊梁不垮,失去的家园就能够重建起来,损毁的财物就能够重新创造出来。
眼下,多彩的生活、多元的价值、多变的潮流,让许多人终日奔波忙碌;但我们总需要有一些时间,放慢脚步、仰望星空,沉淀和涵养一下自己的心灵。不论在什么时候,一个精神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近几年浙江大地相继出现的一系列“最美”现象,就是践行精神富有的生动写照。反之,一个受物质支配的人,一个个人“物欲”很强的人,一定是缺乏理想、趣味低级、精神空虚的人,也是生活极为可悲的人。比之从前,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却遇到了不少困惑,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有的人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理想信念与现实社会缺乏有机结合,面临信仰危机;有的人物质主义不断膨胀,甚至为了个人私欲不惜铤而走险,沦落为“金钱拜物教”的追求者;有的人精神焦虑严重,戾气盛行,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甚至出现过激行为;有的人自甘堕落,生活糜烂,陷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难以自拔,种种丑行层出不穷。所有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追求精神上的富有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紧迫。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始终在强调精神状态问题。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是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精神富有的内涵应该更丰富、要求也应该更高,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理论修养、无私的奉献精神、淡泊的处事境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为指引,努力筑牢精神支柱,振奋精神状态,提升精神境界,丰富精神生活,争做精神富有的模范践行者。
◆筑牢精神支柱
精神富有的灵魂是筑牢精神支柱。一个人,有了精神支柱,才能看到光明,才能充满希望,才能形成努力向前的精神动力。一旦失去了精神支柱,人就会变得心灵空虚、松懈倦怠、麻木不仁,陷入空洞和迷茫,最终一事无成。筑牢精神支柱,最根本的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切实做到坚定、清醒、有作为。这既是形势所迫、事业需要,更是信仰、信念、信心的具体体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