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官员迷山拜水保仕途 信仰缺失丢官位(3)

【案例】官员迷山拜水保仕途 信仰缺失丢官位(3)

官员应该敬畏制度而不是鬼神

官员该不该有所敬畏,似乎已有了共识,至于该敬畏什么,不同的人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表述。韩正市长表达了对“法律、组织、人民、舆论”的四种敬畏;2010年2月10日的《大公报》说官员应敬畏“法律、民意、责任”;2010年5月6日人民网的文章说官员应对“人民群众、手中权力、规章制度、个人良知”充满敬畏;2011年11月3日《广西日报》的文章说,应“敬畏法纪,做到令行禁止;敬畏群众,增强公仆意识;敬畏制度,自觉循规蹈矩;敬畏责任,坚持执政为民;敬畏良知,防止逆情悖理”……无论如何,不是敬畏什么鬼神和“风水”,更不能无所敬畏。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官有所畏,业有所成。在社会主义中国,无论畏惧的内容具体怎么表述,目的都只有一个,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让官员真正充满敬畏,而不至于落入“出口好表态、大话好救急”的尴尬。孔子在解读《易经》“震”卦时说:“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古今中外的实践和经验表明,制度才是最根本的东西,违规成本是“恐惧”的直接来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维护制度权威性和维持官员“恐惧”感的最好措施。让我国官员充满敬畏,戒慎惊惧之心,修身立德,严以律己,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也必须依靠制度。

具体来说,需要规范行为方面的制度,如《公务员行为准则》、《道德准则》等;需要官员教育学习方面的制度,既要有外在的硬性学习和考试,也要有出于自觉的自学,避免“无知者无畏”;需要明确的责任制度和严厉的处罚制度,让官员对行为后果有明确的预期;需要有严格的执行制度,发生一起处罚一起,让官员“望而生畏”;需要有立体的监督制度,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同级相互监督、下级监督、上级监督,同行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让监督无处不在,从而使得官员不敢违规,违规之后不敢不严肃处理。

“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中国的少数官员之所以没有敬畏,或者敬畏错误,问题就出在制度方面。一方面,制度缺失,“无法可依”、“无据可罚”常常被作为借口;后台牢靠,官官相卫,信奉“灵活变通,有问题能摆平”,以拖、遮来规避处罚或减轻处罚;缺乏鲜活的教育案例,畏惧的整体文化氛围没有形成,使得官员抱有侥幸心理。另一方面,由于诸多本该透明的官员信息不透明,信息的不对等让人民群众和大众传媒无从监督,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使得官员缺少畏惧。

邓小平同志曾强调,“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在社会行为方面,政府扮演着相关制度制定者、执行者和维护者的角色,官员则具体承载了这种要求。官员的一言一行,具有社会示范作用。要将官员的畏惧落到实处,非制度不可,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官员将畏惧落到实处,是一个基础性要求。

【启示与思考】

官员迷山拜水不仅映射的是权力的虚荣、豪奢,还有无知和迷信。这些恶质的权力基因凝结汇聚,风水楼里游荡着的是无节制的滥权幽灵。

节制是一种美德。权力的节制,体现在法治建设上,是敬畏地依法行政;体现在民生关怀上,是体察民生多艰;体现在公共财政上,是善用每一厘公帑;体现在办公环境上,是尽量地节约俭朴;体现在决策执行上,是高效科学实事求是……再看热衷于迷山拜水的官员们,他们对公权不仅没有一丝节制之意,而且将之当作显摆虚荣的工具。

权力的无节制,必然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均。尤其是在贫困地区,公共财政本来捉襟见肘,有限的资源连抚慰基础的民生和保证行政系统的有效运行都不够,还面临着工农业基础设施的升级和当地经济的永续发展的难题。可是,权力一声令下,有限的资源却固化为不能生财反而生怨的建筑标本上。

无节制的权大气粗是根本原因,而导致权大气粗的主因,则是外部缺乏监督和内部缺乏自律的结果。这与上级权力对下级权力的监管力度疲软,对违建者缺乏有效的法治惩戒不无关系。在对上级而非对公众负责的权力运行机制下,上级权力监管不力,下边的权力自然阳奉阴违。他律不严,权力自律难免沦为一句空话。没有了监督和自省的权力是个什么模样?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