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还高考“状元”一个平静的生活(3)

【案例】还高考“状元”一个平静的生活(3)

有人说,炒作高考状元是浮云是毒药。这话似有点过,得第一名当然是高兴的事儿,如同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花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好不容易技压群雄,没有锣鼓喧天,也得心花怒放。不过真正的问题是,炒就炒吧,万万不可弄成唐骏的学历一样——明明是可以复印的、却忽悠成难以复制的人生。

高考状元不应承受的舆论之重

热捧状元,在国内是有历史渊源的。那就是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有科举,自然就有状元。古时候考中状元,一朝成名天下知,将被皇帝特赐插花游街。状元们头戴金花乌纱帽,身穿大红袍,手捧钦点圣诏,脚跨金鞍红鬃马,前呼后拥,旗鼓开路,气派非凡。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历史上的状元情绪到今天不仅没有消失,甚至有勃发的趋势。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那个时候的科举状元,和现在的高考虽然名字相同,实质上却有非常大的区别。科举时的状元,全国只有一个。现在的状元,却是遍地开花。不仅每个省分别有文科和理科状元,市县一级也都会评出当地的文理科状元。换言之,现在的高考状元正是借用古代科举状元的概念在宣传造势,将其抬到一个非常崇拜的地位上来了。

这无疑会妨碍创新教育。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教育改革,虽然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现在的问题是,整个应试教育的根基并没有被动摇过。而应试,就是为了考试。所以,社会对于状元的过热追捧,只会强化“唯分数论”的错误教育理念,陷入高考升学率的恶性竞争之中,导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

同时,追捧现在的高考状元,还将给社会带来急功近利的表现。对此,中南大学教授蔡言厚曾经讲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有个叫张非的中学生,他利用考试来谋取利益,非常典型。考上北大,不好好学,回去又考清华。考上清华又回去,再考清华。每次考上,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都会奖励他不少钱。不断地考,不断地得状元,不断地钱就来了。

当然,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社会的急功近利化更严重的还在于学校和社会。对于高中学校而言,只要培养出一个状元,不仅倍有面子,更重要的是能吸引相对优秀的生源;对高校来讲,能录取多少状元往往被大做文章。比如广东某大学就一再加大对高分考生奖励力度,各省高考总分状元报考不仅可获12万元奖学金,同时免去四年学费。

而在社会现实中,各种找高考状元代言的营养品广告、打着状元旗号招摇过市的辅导书等过度消费高考状元的商业喧嚣更是让人不厌其烦。但是不管怎么说,政府和民众已经达成禁止炒作高考状元的社会共识,真希望这样的急功近利能够少些、再少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www.71.cn,违者必究。) 

延伸阅读:

>   高考状元成为热炒对象 代言贴身内裤引争议

>   状元没有努力符合大众期待的义务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